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2/2頁)

還是與六谷土豪以及諸羌酋長,過往甚密,有收買人心之嫌疑;軍中多故舊,唯其馬首是瞻,大將皆俯首聽命;調兵遣將,輕敵急進,竟陷將士於危地,死傷慘重……

很多討論上表,明顯變了味,不像是在褒獎,更像一種問責,並且,似乎在針對英國公柴榮。還有更為人所指謫的,就是王彥升與郭進殺俘的事情,已經後續在刪丹城的劫掠與殺戮,談及這些,可讓一幹臣子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將帥們的殘暴大加詰難。

在這種輿情之下,原本開疆拓土地的喜事,也蒙上了一層陰影。經歷了血戰的西進將士們的功勞,在這種非議之下,也黯淡了許多。

這種輿論是不正常的,有些意見也是可笑的,然而卻確確實實地在東京朝堂間發生了。客觀得來講,對於浴血奮戰的將士們來說,有些不公平,魏仁溥雖然也不喜屠殺,尤其是殺俘這種有傷天和的行為,但還是表現出了首相的擔當,為將帥們辯解,和諧輿論。

樞密使李處耘則大表憤慨,對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官員加以鄙視與譴責。而出身武將的榮國公趙匡胤,卻沒有發表任何意見,就一個看客,在貴賓席上,默默地看戲。

這場輿論的背後,當然有人在推動,而推動的人地位還很高,國舅、刑部尚書李業。顯然,哪怕十多年過去了,李國舅愛搞事的性格仍舊沒有改變,目的也很簡單,立威。

說起李國舅,這是個有大志,功業心重的人,但是,哪怕在地方上歷練了十多年,頗有政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當他被皇帝調回中樞任職高官之時,仍舊有不少人看不上他,覺得他是靠著太後的關系,才有如今地位。

因此,回朝之後,意氣風發,打算施展奇才,輔佐聖君,再創大業的李業,明顯感覺到旁人對他的小覷。

這對於心高氣傲的李業而言,是很難受的事情,在刑部尚書的位置上,他也幹得不錯,然而,想要施展,卻要有足夠的權威。

去歲戶部侍郎扈蒙的案子,也是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將其人從雲端的高官打落凡塵。此番,西征之事,讓他發覺了可鉆的空子,也就果斷利用上了。

連英國公柴氏他李業都敢針對,都敢搞,可以想見,不管最後成還是不成,誰又敢再小瞧他李國舅?

朝中的有些變化,劉皇帝是洞若觀火的,與乾祐時期相比,開寶年雖然才開了個頭,但方方面面都復雜了許多。

很多乾祐年間不存在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將一一暴露出來。就像天下百姓,在天下從分裂轉向統一的過程中,需要調整適應,劉皇帝的統治從乾祐進入開寶,也將面對新的挑戰。

如今,就冒出個苗頭,黨爭!這一回,是功臣與外戚之間的沖突,認真地來講,以柴郭之間藕斷絲連的關系來講,柴榮也屬於外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