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西域戰況(第2/2頁)

在回鶻君臣看來,遼軍僅僅以兩三萬人,就敢遠征己國,過於托大了,必須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或許回鶻可汗的想法是,本國與契丹長期交好,貢獻不斷,禮節也從未怠慢,如今你卻要來打我。你契丹固然強大,還不是被漢軍打得喪師失地,我們回鶻人,同樣是馬背上的民族,也不缺勇士,那就比比看,四十年後,誰的軍隊更強大,誰的戰刀更鋒利。

回鶻君臣所仰仗的,不過兩條。一,契丹此來,屬於勞師遠征,他們則占據地利人和,以逸待勞;二,西州有上百萬的人口,百萬是個什麽概念,幾乎接近漢遼大戰後契丹的三分之一了,堪稱人多勢眾,完全可以武裝起足夠的軍隊,靠人數就能堆死遠來的遼軍。

同時,他們還抱有迅速擊退乃至擊滅遼軍,使國內恢復平靜,以免國家因為戰亂而蒙受過多的損失……

於是,回鶻人迅速自轄內各城各部,調集兵馬,北上匯集輪台的一部分軍隊,合計五萬余軍,由大將葛魯率領,向東開拔,直指北廷城。

北廷那邊,遼軍正享受著勝利成果,行軍的辛苦,都被北廷的財富、牲畜、女人所化解了,並且,對於天山南麓更富庶的高昌、焉耆地區更加熱情。

彼時,耶律斜軫真考慮著下一步的進軍方略,速下北廷,同樣也稍稍打亂了他原本的計劃。而得知回鶻軍主動前來,意欲收復北廷,大喜,果斷率眾出擊。

哪怕回鶻軍人更多,但耶律斜軫沒有絲毫猶豫,全軍出擊,完全沒有借助城防禦敵的意思。他看得很清楚,北廷城內多回鶻人,因為遼軍的劫掠與殺戮,怨氣很重,依城據守去消磨回鶻人反而是下策。

雙方會戰於北廷以西六十裏的中溝,試探性的進攻後,回鶻人竟然打勝了,於是回鶻人趁勝追擊,遼軍在耶律斜軫的指揮下則邊打邊撤。回鶻軍緊追不舍,追上了,纏上了,最終結果卻是潰敗。

佯敗誘敵之計,古今中外都用爛了的,但往往就是這種看起來簡單的計策能起奇效,不過,也要看人,看指揮,看操作地如何。回鶻軍大概是覺得,原野之上,視野開闊,他又兵眾,不怕埋伏。卻沒想到,耶律斜軫以自身為餌釣魚,卻把鉤子放在百裏之外,把夾擊的軍隊埋伏在戰場一百裏開外,再度搞一個突然襲擊,背後殺出,回鶻人措手不及,大敗。

北廷一仗,遼軍殺一萬多人,俘虜九千余眾,繳獲戰馬、羊、駝、糧食、軍械無數,再度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回鶻軍這邊,敗軍逃回了輪台城,就此固守。

而高昌的回鶻汗聞之,驚愕而不能言,這下老實,趕忙派使者前往慰勞,勒令將士嚴守,同時補充兵力、糧械、戰馬。挨了一頓毒打之後,終於學乖了,這支遼軍,不只戰鬥力強,竟然還會陰謀詭計。

感受到西征遼軍的不好對付後,回鶻汗也息了速戰速決,趕走遼軍的心思,轉而保守作戰。經過討論,文武們認為,遼軍雖然攻占北廷,小有勝績,但在西域,終究是無源之水,無根之萍,一座北廷城,也不足以讓其長久待下去。

只要據守輪台,將之擋在天山以北,拖下去,耗下去,待到其兵疲糧盡,必然不支而去,最終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