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2/2頁)

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否正確,不管非議如何,最終都只能按照皇帝的意志與想法,去施行,去嘗試。做得好,做得成功,那他還是英主明君雄才,做得不好,到最差就是個隋煬帝,更何況劉皇帝還是個“開掛”的。

當然,劉皇帝也不是莽夫一個,會計算得失,會衡量風險,會抓時機。而對江浙的事務,也是在忍耐了幾個月後,方才準備實施。

成功平南後的這幾個月中,朝廷對東南地區的善後工作可一直沒有停息過。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幾件事,都辦得差不多了。

其一,原本金陵、杭州的官僚,基本都北遷了,將其上層政治,一掃而空。

其二,將原本兩國制定的那些苛捐雜稅一並廢除,曉諭全民,施恩於民,得到了好處的東南百姓,或許還會觀望一陣子,但至少不會對大漢朝廷有更多的排斥。

其三,能員幹吏南派,汰換了大量原來的南方職吏,到開寶元年二月,東南各州縣官府,基本掌控在朝廷手中,臣服於大義,形成事實上統一。

其四,軍事上的徹底整頓,原本兩國三十多萬的軍隊,被迅速消化整編,妥善安置。提及此,又得贊揚錢弘俶的深明大義的,兩浙之地,不只有數百萬民,還有超過十四萬的軍隊,讓朝廷不廢一兵一卒給收納了。當軍隊得到控制,那劉皇帝也就有足夠的底氣,去做任何事。

更重要的,劉皇帝對江浙的整飭動作,算是站在大眾的立場上,去侵犯少部分人的利益,有民意基礎。哪怕沒有,行動展開之後,也足以創造民意。

只要不站在所有人的對面,與天下人的利益沖突,那無論發生什麽情況,他也有足夠的底氣去面對,卻解決。說起來,劉皇帝有的時候,是真有其“任性”的一面的。

當然,派去江南的“工作組”,不只韓熙載一人,他只是主導。劉皇帝從京內諸司,抽調了十名能吏,地方上把王著以及張懿(張洎的叔父)派去了,再加上鐘謨以及一幹南臣的配合。

同時,當地軍政也都去了詔令,全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