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禍從口出

館內的議論聲始終沒有停止過,在樓上,韓熙載聽得認真,但表情卻逐漸趨於嚴肅,乃至漠然,一種不怎麽好看的臉色,端上來的茶、酒、幹果,一樣沒動。

“官人,時辰已晚,是否回府?”時間在不知覺間流逝,隨從別過頭打了個呵欠,然後回首向韓熙載請示道。

館內雖然談論著國計民生,甚至與士民百姓的生計息息相關,但對於他這樣的家奴而言,卻了無趣味,畢竟他指著韓府生存的。若是講些故事,或者桃色新聞,他定然會感興趣的,其他,著實提不起興趣來。

並且,他也看出來了,自家主人的心情不怎麽好,因此也更加不解,既然不喜那些評論,為何還要坐這麽久。

回過神,韓熙載注意到外邊見暗的天色,而館內也安靜了些,在座眾人的熱情似乎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將到散場之時。

“走吧!”韓熙載起身便去。

“小的去結賬!”隨從應了聲。

靜靜地站在泰和茶館門口,韓熙載眉頭緊皺,擡眼望了望,終於冷言冷語地將他心情不佳的原因吐露出:“任由這些市井小民如此濫議國家大事,挑動人心,長此以往,必生禍亂!”

作為一個士大夫,對於這種小民,如此張揚地評點時政,韓熙載似乎有種天然的厭惡感,一種被冒犯的感覺,態度上自然十分排斥。

當然,韓熙載的心胸倒也不至於那般狹隘,他只是從方才的議論中,看到了一些不好的苗頭。剛剛在討論什麽?糧食政策、錢政、稅收,這些可都是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朝廷尚無定論,他們已經在妄加猜測,甚至以一種既定的假設去推導結果,這樣情況如果在開封大面積傳揚開來,必然引起波瀾,生出不必要的事端。

而如果朝廷真有那些打算與計劃,在具體的實施上,甚至也可能會被影響到,平生波折……

沒有等太久,韓姓仆人也出來了,手裏還拎著一包東西,注意到韓熙載疑問的目光,其人頓時解釋道:“這些幹果未曾用過,小的特意打包帶走……”

聞眼,觀察了一下他微紅的臉色,韓熙載道:“你這小廝,莫不是把那桃花密也喝了?”

年輕的仆人頓時有些不好意思,陪著笑,小心地說:“總不好浪費了。”

聽其言,韓熙載問:“費了多少錢?”

提及此,頓時一副肉疼的表情,應道:“入館加上樓以及茶酒瓜果,一共85文,什麽都沒做,這將近一陌就花費出去了……”

在當下之大漢,對於開封百姓而言,85枚錢足可供一個五口之家七日之用了。按照當下之糧價,可以購得6.5鬥粟米,換算到後世就是77斤左右,因此省著點用,或許還能堅持更長。而對於鄉野小民而言,則能堅持更久了。而他們主仆二人,花了這麽多錢,就只在一個茶館幹坐了一個多時辰。

聞之,韓熙載也不禁嘆了口氣,感慨道:“當初在金陵錦衣玉食,奢侈無度,何曾想到,老朽如今會有窘迫到為這不足一陌的錢憂懷?”

說完,便帶著家仆離開了,韓熙載也有些心疼了。

韓熙載一共有八子四女,北來之後,仍跟著他討食的,還有八人,再加上一應的女眷,家仆,一大家子有近三十人。北歸前,是把在金陵的家底全部都帶上了,到開封後,朝廷也賜了兩百貫,但對於新搬遷的人來說,在徹底適應下來之前,完全是花錢如流水,若不是府邸有朝廷安排,日子只怕會更加艱難。

而來京的其他南臣,也都差不多,但大多數都比韓家壓力小些,他們或者家資充盈,或者人口不多,更重要的,其他人基本都有工作安排,有收入來源。

回到自己府邸後,韓熙載直接把自己關在書房之內,思及近幾日自己的見聞,以及一些想法,提筆疾書,開始書寫政論,闡述自己對大漢國策上的建議。

沒錯,韓熙載再也坐不住了,準備也向天子上疏陳事,主動點,看能不能覓得點機會。

接下來的幾日,開封城內,果然人心浮動,倒不是生變生叛,而是東京糧價要漲的消息力傳開之後,城內居民紛紛購糧囤家。都不需要百萬人,哪怕只是其中十分之一,突然搶購,就能引起動蕩了,並且大規模的搶購迅速逼得一些糧鋪、面商關門歇業。然後問題就顯得嚴重了,搞得京城要斷糧一般……

所幸,大漢官府不是擺設,開封府尹高防更是有能幹吏。果斷察覺到了問題,在風潮將起前,果斷下達政令,布告安民,並差屬吏平抑市場。

有人建議高防禁止百姓購糧,被其拒絕,而是上奏皇帝,請開官倉,以儲糧入市,國家儲備,本就是起這作用的。於是,當官糧入市後,“匱糧”的傳聞被打破,再加官府的辟謠,又兼京城的糧價仍舊穩定著,有些私擡價格的商人店鋪也被開封府拿下法辦,這場風波終於勉強平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