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2頁)

“看來,武行德還是那個恤民的良臣啊,該當予以褒獎!”劉承祐露出了些許笑容:“待明歲,當召之還朝述職!”

因為災情的緣故,武行德並不在此番各地封疆大吏的召還之列。

不過,一想到災害的情況,劉承祐又不禁嘆了口氣。在他當政的十五年裏,雖然改弊革新,制定了不少養民的政策,並且隔幾年,就會減輕一些民眾的負擔。

然而,就事論事,大漢百姓的生活仍舊談不上幸福,就兩稅的征收上,負擔仍舊很重,並且,越窮的地方百姓生計越艱難。雖然有一座最繁榮富庶的開封城,卻難以掩蓋各道州仍有大量處在溫飽線以下的百姓。

劉皇帝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南平諸國,北逐契丹,屢次對外征伐,使得戰爭成為了乾祐時代的主旋律,是什麽支撐這些軍事行動?談及本質,還是靠對黎民百姓的壓榨……

劉皇帝所領導的大漢朝廷,聰明的地方,在於始終有一個度,維持著一個底線,構建了一個比較完善合理的國家社會管理體系。當發現國力、民力跟不上時,也果斷停下腳步,做好休養恢復。

整個過程中,雖然大漢在不斷前進,社會活力也在增長,但是,若讓大漢百姓談一談“幸福指數”,沒有多少人會覺得滿意。

皇城司與武德司有針對京內外民情的調查關注,劉皇帝得到的反饋是,稅收太重,負擔太重。在經歷了十五年相對和平安定的生活之後,大漢百姓已不是簡單地給他們一個不受戰亂禍害的安定環境就能滿足得了的了。

北方的百姓尚且如此,而況於承平已久的南方黎民。就如劉承祐此前就意識到的那般,到如今這個階段,新一代的民眾逐漸成長,成為大漢社會的主要力量,他們的追求,他們想要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至少,原本還可以接受的稅收、徭役,如今也顯得過時,顯得過重了。

乾祐十五年間,災害也算頻繁,雖然在劉承祐的督導下,每次都全力應付,積極救治。但是,即便到乾祐十五年了,只要發生規模大一點的災害,就有流民,就有饑荒,就需要朝廷去救助,為何,家無余糧罷了……

因此,在了解過大漢的實際國情、民情後,劉皇帝也就知道,下一步的治國方向了,不管什麽手段、政策,目的只有一個,減輕百姓的負擔。

然而,這又會帶來財稅的問題,民眾負擔減輕了,朝廷的收入定然減少。這必定給國家帶來財政上的壓力,然後,又如何將國家的稅收維持在一個合格的水平,又如何減輕財政壓力,這或許又將帶來朝廷內部的改革,制度的完善,國策的更新……

可以想見,問題會一個套一個,一個接一個,但是,大的方向,劉承祐心裏堅定了的。

畢竟,時代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