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2/2頁)

當然,明白人都知道,這不會起任何作用。在乾祐十四年,劉承祐三十歲壽誕之時,曾降制,邀請江南國主李煜進京,再度被拒絕了。

李煜的理由,是他初繼位,國內尚不安寧,不便擅離,只遣使攜帶重禮為劉承祐賀壽。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不敢,怕被扣留,李彝殷可是前車之鑒,因而冒著觸怒漢帝的風險,拒絕了。

於李煜,於金陵而言,是知道國之將亡,而無可奈何。然若讓其主動投降獻地,不到最後關頭,也不會做那選擇。

年輕的江南國主,面對國家的危亡局面時,並沒有奮發振作,難堪國事的糜爛,最終把軍政交與大臣,而自處深宮,風花雪月。在位的這一年多以來,除了涉及大漢的事務之外,少有過問,而是整個人沉浸在藝術之中,纏綿於情愛之中,倒也留下了不少宮廷艷詞。或許,只有大漢軍隊南下之時,能讓他猛然驚醒……

帝位更易,改革派徹底消沉,而軍事上,也再度遭受打擊。最大的打擊,來自於鄂州節度使劉仁贍的病亡,一直以來,劉仁贍都是作為金陵上遊的防禦柱石而存在,他的病逝,使得江南少了一名統帥,少了一座幹城。

江南將帥,本就青黃不接,到乾祐十五年,也只剩下一個林仁肇堪為可用之將。所幸,李煜聽從了建議,把林仁肇自南昌府北調,把長江防線交給他。然而,漢師南下,又豈是區區一個林仁肇能頂用的。

相較於江南的風雨飄搖,南粵國這邊,也不安寧。劉鋹荒淫殘暴,巫宦弄權,政治黑暗混亂,百姓水深火熱,怨憤之聲載道盈野。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是南粵國最真實的寫照。

在這裏,不得不提漢粵兩國之間的紛爭。起初,劉鋹有稱帝之心,受到了來自漢朝廷的嚴厲申飭與警告。

面對漢帝諭令的威脅,既然是少年意氣,也是無知無畏,劉鋹大怒,不僅不顧勸阻,驅逐了朝廷使者,還就在乾祐十二年八月,在興王府復辟,登基稱帝,同時斷絕與中原往來。

如此打臉中央的行為,自然惹得劉承祐大怒,直接下令,湖南漢軍兩路南下,討伐南粵。一路以潘美為主將,領軍一萬,自全州南下,攻桂州;一路以曹彬為主將,發兵一萬,自郴州南下,攻韶州。

從動員兵力來看,大漢並沒有出到一分力,所動員的範圍只在荊湖,僅僅打算教訓一下南粵,並為之後收取嶺南做準備。雖然惱怒於劉鋹的行為,但大漢朝廷仍保持著理智,劉承祐也克制著自己的怒意。

即便如此,潘美曹彬二人,也讓南粵吃盡了苦頭。粵國,也是可以武裝起十萬軍隊的,戰鬥力雖然差勁,但兵力擺在那裏,這或許是劉鋹無畏的底氣吧。

面對漢師討伐,粵國這邊,自是強硬應對。其應對措施,主要有三個特點:其一,漢軍分兩路來,他也分兩路對付;其二,宦官領軍;其三,急於求戰,與漢軍正面對敵。

為了對付漢軍的侵略,劉鋹一共從各地調集了六萬軍隊。桂州方面,連敗四陣,韶州方面,連敗三場。結果就是,西面丟了桂州,東面韶州倒是守住了,但連州被曹彬攻取,兵馬傷亡近四萬。

若非兵馬不足,後繼乏力,潘、曹二人,都能趁機滅了粵國。而潘美也趁機向朝廷上奏,言粵軍孱弱,民心不依,請增兵滅之。當時,劉承祐還真是動心了的,不過綜合考慮後,還是放棄了,而是回文讓其就地休整,為他年計。以寡敵眾,也不是沒有代價的。

而劉鋹這邊,因為連番的敗績傳來,算是被打醒了,驚惶之下,終於接受勸諫,修表遣使求和,同時迅速地自去帝號。

見其識趣,漢廷也同意了,不過加大了其歲貢額度,一直以來,相較於金陵,粵國的歲貢壓力並不算大,此番算是給其一教訓了。至於丟了的城池土地,則更沒有歸還的道理了。

劉鋹這個南粵皇帝,前後當了不滿四個月,算是過了一把皇帝癮,但代價是喪師失地加貢,一時為人所恥笑。

提及南方,還有一個勢力不得不提,那就是僻居西南的大理國。當朝廷把目光投向南方時,是主動遣使到東京通好,希望能結為友鄰。

大理段氏立國也二十五年了,已傳至第四代,在位的是段思聰。一直以來,都是自己玩自己的,然而,在天下形勢劇變之際,哪裏能夠獨善其身。

尤其在大漢滅了孟蜀之後,是不得不警惕起來,再加上,王全斌在西南磨刀霍霍,豈能不慌。弱國面對強國,如果不能處卑懷畏,那也距亡國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