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2/2頁)

至於另外兩萬遼軍,則駐於文德以西的懷安縣,那裏原本才是遼軍真正打算堅守的地方。因為處在後方,在收到遼帝的撤軍令後,要顯得從容得多。

懷安遼軍的統帥,名叫韓德樞,乃是遼開國功臣韓延徽的長子,遼國的功勛貴族。韓德樞也是個才幹出眾的人,早年的時候就被遼太宗耶律德光譽為“國之寶”。耶律璟繼位後,以他鎮撫遼東,政績卓著,漢遼交惡之後,被調至南面任事。

遼軍的撤軍顯得很突然,但真正貫徹耶律璟詔命,落實其想法,連軍帶民一起北撤的,只有韓德樞。是故,等漢軍取得斷雲嶺大捷,趕到懷安後,只剩下一座空城,民眾被遷走,房屋被焚毀,道路被破壞,水源被汙染……

對於遼軍而言,這一場大規模的撤離,終究沒能全身而退。最終,各路遼軍,是在野狐嶺以北三十余裏的燕子城會集。除去那些隨軍的胡漢百姓之外,諸軍加起來已然不到十二萬,且以殘兵弱旅為主,精銳雖然保留了一些,但士氣異常衰落。

更現實的問題是,耶律璟還得靠著這些人馬,回國平亂。然而,在漢軍的屢次打擊之下,這些軍隊也是軍心不穩,讓遼帝頭疼的事情,還多得是。

值得慶幸的是,耶律璟下邊,還有不少胡漢人才,能為他效力,進言獻策,整軍撫民。即便如此,經過這般重創,遼國的統治也陷入了幾十年來最危險的境地,比起當初欒城之戰後的形勢,還要緊張。除了軍力國力的巨大損失之外,就是南邊的大漢虎視在後。

而慕容延釗大軍,在全復武州,又向西奪取懷安之後,針對遼軍大規模北撤的情況,也面臨一個選擇。是按照既定計劃,經懷安向西,與符彥卿、趙匡胤會師雲州,還是北出長城,出塞繼續追逐遼軍。

這是根據軍情變化而產生的調整,但是涉及到禦營的戰略規劃,慕容延釗也不敢自專,是以暫駐懷安,命人往幽州請示皇帝,同時派軍搶占野狐嶺等險要以及長城隘口布防,並與西面的符彥卿取得聯系,了解其戰況。

對於遼軍撤兵的選擇,劉承祐也有些意外,在經過權衡之後,讓慕容延釗暫不出塞,根據雲州的軍情而決。同時,劉承祐也安排下去,加強對遼國的消息刺探,搞清楚遼軍突然撤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