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2/2頁)

李萬超這話,說得是氣勢十足,底氣、硬氣兼備,見老將這強勢的做派,李彝殷與高紹基都被震住了。講道理,論尊卑,李、高這兩名大漢碩果僅存的節度使,都比李萬超要高,但此時,面對老將,卻不敢說出什麽太硬的話。

終究,捏著鼻子同意了。其後,在李萬超的監視下,高紹基把搶劫的財貨都交還了,當然,只是明面上的,隱藏起來的細枝末節李萬超也不計較。

然後,各自撤軍渡河,李彝殷向西回夏州,高紹基則向西南返延州。臨走前,李萬超還叮囑了一句,讓二人為擅自帶兵進入河東,向朝廷做出解釋。

原本,朝廷動用夏延兩軍,本就沒冀希望他們能有什麽建樹,只是想給他們找點事做,為此還提供了一部分錢糧。

結果嘛,發展成了這麽一場鬧劇,不歡而散。事情,當然沒有這麽簡單結束,夏州與延州之間的恩怨,是從高允權之時就開始積蓄的,這一次只是一場小爆發罷了。

各回駐地後,李彝殷與高紹基是各自上表朝廷,相互指責,這幾乎是多年以來,兩方勢力之間的政治常態。而這一次,比起以往明顯要嚴重些,畢竟刀兵相見了。而對於李萬超的結果,兩方勢力,都不滿意,西北地區的矛盾,有加劇的趨勢。

而消息傳到幽州之時,劉承祐倒顯得很平靜,只答復東京一句,讓宰臣們以朝廷的名義,再遣使調解,並在鹽糧茶布貿易上,給予一定優惠,以利消解其怨氣。

事實上,因為這些年夏延兩勢力間的的持續對抗,但沒有爆發什麽大的沖突,以致於劉承祐生出疑慮,是不是兩家在故作不和表象,以消除朝廷的戒心。然而經過此次沖突,劉承祐基本相信,李高兩家,還是敵對著的了,高紹基這顆棋子,仍能起到牽制作用。

至於因此而導致河西地區的動蕩沖突,劉承祐則看得很冷靜,若是沒有沖突,一片祥和,將來朝廷哪裏來的借口,解決西北、河西問題呢?

除了靈州、夏延之軍,其他幾路兵馬,高麗國王王昭答應了漢廷出兵遼國的請求,並且還派出了一支軍隊,這其實挺出人意料的。

畢竟,王昭正在半島上大搞改革,打擊豪強功臣,強化王權。當然,後來發生的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被他派去的打遼國的軍隊還沒出國境就集體叛變,主帥以及一批王昭任命的將校被殺。眼下,王昭正忙著平叛了,還派人浮海至幽州,向劉承祐陳述情況,希望他能支援一些錢糧、軍械。劉承祐呢,同意了。

而由萊州灣出發的靖江軍都指揮使郭廷渭,在經過縝密的規劃以及詳盡的準備後,也成功渡過渤海,在遼東的蘇州(旅大地區)登陸,並占據其地,順利向北推進至辰州(蓋縣)。

然而,遼東地區的復雜程度,完全超出了預料。辰州距離遼國東京很近,漢軍渡海來襲,進軍到辰州時,引起了高度重視,很快就近調兵征剿。

並且,當地的百姓,除了漢族遺民之外,大部分都是渤海人,這些都是當年耶律德光為了打擊東丹國,削弱其兄耶律倍的力量,把其轄下的人口大舉遷出,安置在遼東地區,辰州因此而建。

是以漢軍之來,對當地百姓而言,基本屬於侵略,並沒有什麽群眾基礎。郭廷渭在遼南地區堅持到了十二月,終究不耐冬季作戰,再加上不占人和,補給也有壓力,逐步後退,退到了蘇州。因為作戰不利,還主動向劉承祐請罪。

是以,跨海擊遼,並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並且更加深入了解了當地情況以及遼軍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