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2/2頁)

幾度向文德大營上表進言,闡述自己的想法,都被打了回來,只讓他善守城關。所幸,在九月二十一日這天,遼帝耶律璟親自東來了,隨行的還有八萬遼軍步騎。他這一來,居庸關一線的遼軍實力,頓時突破十三萬。

聞此訊,耶律琮是喜不自禁,交待好居庸關的防禦事務,飛馬出關,直向懷來,欲親謁遼帝。

“臣參見陛下!”在禦帳之中,耶律琮順利地見到了遼帝,恭拜大禮。

“公免禮!”對於這種太宗朝的老臣,耶律璟一貫以來,是很禮待信任的。

命人給他奉奶茶,耶律璟看著他,察問道:“居庸關防禦如何?朕聽說漢軍還沒有發起進攻”

耶律琮點了點頭,道:“從目前的情況看來,南口的漢軍,僅為佯動,他們的主攻方向,乃是檀州密雲。搶占南口後,大造防禦寨砦,將我軍堵在南口以北的意圖很明顯,臣料想,他們是想要依次,將大遼在燕南的城關礙口,逐步拔除!”

聽其言,耶律璟的神情有些嚴肅,認真地想了想,看著耶律琮,鄭重地說道:“公幾次上書,說以軍略,言大遼不當以守,還應立足於攻。朕此來,也是想親自聽聽你的想法!”

“正欲稟告陛下!”見遼帝這種態度,耶律琮當即說道:“此番漢軍北伐,勞師動眾逾百萬,其勢雖洶,銳不可當,大遼固然不足與之正面交鋒激鬥。然如欲采取守勢,想靠防禦退敵,同漢軍比拼消耗,臣實不敢苟同!”

看了眼耶律璟,見他聽得認真,耶律琮思路明晰,也更加從容敘來:“自古以來,南人善城池攻防,北人擅騎射遊獵,大遼軍隊,以鐵騎為主,如以控弦之士,龜縮於城池關寨,俟漢軍來攻,豈不是自廢武功,自取其短。

而漢軍,以步軍為主,陣戰、城戰,本其所長,讓他們從容兵臨城下,準備充分,而發兵進攻,卻是揚其長而攻我短,實不足取!

臣早有聞,漢軍兵甲堅利,準備了大量的攻城巨械,如欲固守,難保無失。如居庸關,地形雖處要害,關城也稱堅固,然容兵不多,且利於北守,今漢軍自南口進攻,卻難為我軍不破之依恃。”

稍微停頓了一下,耶律琮繼續道:“即便,我軍堅守,能有成效,漢軍寸步難進,然如欲與之長期對峙,更為下策。

此番,為禦漢軍,陛下大點兵馬,自西至東,發三十萬之眾。三十萬之師,每日所需消耗的口糧、草料,何等之巨,以大遼的如今的國力,能供給大軍耗用多久?

漢軍則不然,其人物力之盛,能夠支撐的時間,實難以估量。如采取長期鏖戰,想要拖疲、拖垮漢軍,臣只怕最終非但不能達成目的,反而中其下懷……”

耶律琮的這番話,前者在上奏中,已經闡述得很清楚,也正是憂慮於此,耶律璟的態度方有所轉變,並親自領軍而來。

沉吟幾許,耶律璟問:“如依你之言,守不足守,然立足於攻,如何攻之!正面對敵,能夠擊敗漢軍?”

對此,耶律琮說道:“陛下,漢軍勢大才雄,其實際動眾,軍民絕對超過五十萬,可謂盛矣。然而,想要供給這五十萬眾的軍需輜重,所付出的代價更超乎想象,而其關鍵,就在於糧道!如能對其糧道造成打擊,縱其人眾,又何懼之,而這,也正是大遼鐵騎之所長,該當施展發揚的地方!”

聽他這麽說,耶律璟眉頭深鎖,露出一種遲疑的表情,應道:“此前,鐵騎南出,掠殺幽燕,漢燕軍民竭力抵抗,前後鏖戰四十余日,不是已經證明,效果欠佳,而造成我軍損失不小!”

對此,耶律琮嚴肅道:“陛下,臣以為,前者之失,在於出擊之軍,實力不足。即便如此,給幽燕漢軍民造成的損傷,堪稱重大。

今陛下親率大軍南狩,如能施展宏略,集中力量,打擊其糧道,進攻其後方,使戰火蔓延至河北。通過平原野戰,在此道上與漢軍糾纏,大遼豈能懼之,也是以我之長,襲其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