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2/2頁)

在邊上,李漢瓊則保持著他的麻木臉,聲音從容得有些冷淡,道:“既然投降了,可就由不得他們了。對這些俘虜,可區別對待,灤平營籍的人,可收容入軍,補充損失,日後東進,可為先驅。至於遼東籍者,暫作勞役安排。”

李漢瓊也是這些年,漢軍中的後起之秀,如今也才三十出頭,身體強健魁梧,氣力驚人,驍果菁英,為人嚴肅,性格麻木而剛強,極為善戰。

看著李漢瓊漠然的神情情,馬全義有些感慨,說句大不敬的話,這性格表現,有些像少年期的乾祐皇帝。

馬全義則道:“陛下曾說過,遼國治下,有幾十萬的漢人,如能引其反正,復為大漢效力,於遼國而言,就是極大的打擊。此次,我們收降雖只這千五百人,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只要善加處置,所起的效果,將難以估量。

有這些人做榜樣,此後作戰,契丹人不敢全信屬下漢卒,而漢卒也不會再拼死為其效力。似王璘這樣的本地豪強,就是明證,遼國諸族之間,人心終究難齊啊!”

勇猛固然是馬全義一直以來的素質,但除此之外,他還會動腦,早年追隨劉承祐,屢屢在軍略上出言畫策,從那時候起,劉承祐就知道,這是個可塑性很強的將領。

而在常年戍防永清的過程中,他的領導、決斷能力,都鍛煉出來了,並且也具備了不俗的大局觀與戰略眼光。此番北伐,大漢的統帥陣容足夠豪華,但真正豪華的,還是這些作為統兵中堅的將領,諸軍之中,名將堆集,對於劉承祐而言,實在場富裕仗,完全不愁無人可用。

聽其言,馬仁瑀若有所思。另外一邊,李漢瓊則沉聲說了句:“倘若因為這些人的投降,遼國把他們的家人聞罪抑或殺害,那也不怕他們再生異心!”

聞之,二馬都不禁側目,注意到李漢瓊那如堅冰一般不化的表情,都不由感到少許的寒意,此人確實狠。事實上,從李漢瓊的話裏就能反應出,對那些偽軍,可操作的手段還有很多。

而對那些偽軍而言,在遼是身不由己,在漢又何嘗不是,他們的處境,注定尷尬,除非漢遼之間,徹底分出個結果。

不過,馬全義沒有就李漢瓊的話深入思考的意思,從其本心,不願意耍什麽陰謀。想了想,說道:“我們議一議下一步動向吧!”

“馬將軍直接說吧!”李漢瓊又簡潔有力地應道。

很明顯,在場的三名漢將,以馬全義為主。不提他與皇帝的關系,哪怕僅憑資歷,他都足以壓服另外兩人。

馬全義也不故作謙辭,蛇無頭不行,何況軍隊,自然該當仁不讓,負起責任來。略加考慮,馬全義說道:“大軍北上後,遼軍全面收縮防禦,我們奉命東來追擊,本欲尋求殲東路遼軍一部,卻不料陣斬高模翰。

東路遼軍,本以漢人、奚人、渤海人為主,經石城一戰後,遼軍損失慘重,軍心動蕩,士氣低落。我有意暫時駐軍於此休整,並請命行營,東進攻擊灤平營三州,將盧龍地區拿下,封鎖榆關,將遼軍徹底割裂開來。若能尋機通過榆關道,進攻遼東地區,那將對遼軍造成更加重大的打擊!”

聽完馬全義的想法,馬仁瑀露出躍躍欲試的表情,這是分兵之策,而在偏師之中,則是建功立業的好時機,當即表示贊同。

李漢瓊則道:“如今我們三支軍隊加起來,尚且不足7000步騎,即便加上俘虜,也不滿萬,兵力過於薄弱了,足守不足攻。東路遼軍雖敗,但在兵力上仍勝過我軍,且難料其是否有後續援兵。想要完成攻略目標,需要增兵,穩固糧道,保證糧食軍械的供給!”

“李將軍所言甚是!”對於李漢瓊的見解,馬全義表示完全認同,看著二人,拿出一份軍報,說道;“我欲上書行營,請示陳留王,二位可願與我一同署名?”

馬仁瑀當即頷首,李漢瓊則伸出手:“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