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2/2頁)

此前,敵騎叩關,雁門示警,邊關告急,大漢這邊雖有所震動,但軍民之間,並沒有人心大動,更不可能造成什麽天下驚懼的局面。

主要是遼軍動兵太少,對於大漢而言,區區一萬遼軍,就能破強關,掠漢地?不要說大軍軍政將吏,就是最普通的百姓,都不會覺得雁門關外的遼軍能有什麽作為。如果是遼軍發兵數十萬,大舉南侵,或許普通的漢民才會擔憂起來。

這些年來,國家向安,越發富強,伴隨著漢軍不斷的軍事勝利,大漢軍民的心氣也是不斷提升。從殘酷亂世走出來的大漢軍民,並不畏戰,更不會懼遼。幾十年來,北方軍民,在抵禦契丹入侵劫掠上,從來都是慨然應戰,提刀殺賊的,對於契丹又何曾畏懼過。

即便在丟了燕雲十六州後,契丹與晉的那幾年鏖戰中,晉軍也是頑強作戰,血戰到底。更遑論,後來契丹入主中原,濫施暴政,從而引起的中原、河北軍民群起抗擊了。

是故,三代以來,北方軍民就沒有畏胡懼胡這一說。而在晉王李存勖期間,與阿保機較量,河東強兵對陣契丹精銳,那也是壓著對方打的。

但是,自石晉以來,北方軍民的心中,也壓抑著一種不忿之氣。沒了燕山之險,塞北胡騎可任意進出,南下劫掠,如入自家後花園。豪傑之士,躍馬挺劍擊敵,卻往往因君主的昏聵,將帥的無能,內部的混亂,而宣告無用。

時間一久,不安在增加,怨氣在沸騰。是以造成一種,民不畏胡,而對戰屢敗的結果,著對人心士氣的打擊是很嚴重的。

直到劉知遠父子東出,建立大漢,又經劉承祐十年的改政革興,富國強兵,鞏固北方防禦,緩和北面沖突,那種不安的情緒,才有所緩解。

而雁門大捷,在當下的大漢,更顯意義非常。這一仗,打出了漢軍的威風,極大地提振士氣,鼓舞人心。並且,這是自欒城之戰後,漢軍對契丹取得的又一次大勝,也值得大書特書。

不要說趙延壽那次北伐,雖然偷襲得手,並且對契丹殺傷甚眾,但在後續的幾年中,一直是被遼軍壓制著,幽燕地區因之而崩潰。遼騎的肆意侵擾,使得燕軍只能龜縮城守,不敢正面對敵,一度只能靠河北的輸血,才勉強堅持下去。

至於欒城之戰,戰果雖然輝煌,但偶然性太大,是諸多因素巧合在一起,最終造成了一場神話般的戰役,成就了皇帝劉承祐的威名。

而在朝廷後續的宣傳中,更加加大了其神話性,初期還會提到是高祖劉知遠的戰略性指導以及皇威庇佑,但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對乾祐皇帝單獨的贊歌。

在大部分普通的大漢軍民們看來,欒城之戰的勝利,那是皇帝陛下受上天所鐘,天命所在,無可匹敵,所以獲勝。敵情分析、出擊決策、戰機把握、周密安排、將士廝殺等等一切細節,都被模糊化了。

而白草口的勝利則不然,這是大漢的戍邊將士,靠著自己的勇敢無畏,正面對敵,以少克眾,憑著漢軍的戰法靠硬實力取得的勝利。相較於欒城之戰神話般的不可觸及,這卻是大漢其他將士可效仿,可以實現的成績。

論及歷史意義,比之欒城之戰,雁門關塞前的這場勝利,可稱微不足道,但論及對士氣的提振,對民心的鼓舞,則更有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