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征唐之議(第2/2頁)

江南國土狹小,除了一條兩國共用的長江,幾乎無險可守,且四面皆敵。根據調查,江南仍擁兵十數萬,有一戰之力者,唯鄂州劉仁贍,潤州林仁肇,約三萬之眾,余者皆不為道。

然劉仁贍年邁,我軍隨時可隔斷長江,單獨殲之。林仁肇雖固勇略,有進取之心,但畢竟是閩國降將,前者有李弘冀、韓熙載支持,故而受到重用,今李弘冀廢,韓熙載罷,林仁肇亦頗受影響,少用武之地。

我軍則不然,兵強馬壯,兩衙禁軍暫且不提,水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可以大用,江南水網,難成滯阻。大漢如興師,必可功成。不過,臣建議,再等一段時間,待蜀中徹底安穩,善後事宜盡數落實,與朝廷、將士、百姓以喘息之機,再將戰略轉向江表!”

事實上,以大漢朝廷如今的實力,即便立刻發兵,也是能夠辦到的。平蜀動用的,主要西南的軍力、民力,在中原、兩淮,朝廷還有足夠的後備力量可以動用,朝廷財、物力雖然消耗不少,但有蜀國的斬獲補充,猶有余地。

但是,平蜀前後,加上蜀亂,大漢各個方面都顯疲憊。川蜀需要休養,善後的事宜涉及到關中及整個長江中上遊。在半壁江山需要休養的情況下,大漢仍舊可以征調軍、民、財力,進行一場滅國之戰,並且成功的可能性很高,但那樣,國家就太疲敝了,所承受的壓力也會更大。

滅蜀之後,統一在即,奠定歷史地位的功績就在眼前,哪怕以劉承祐心思深沉如海,仍舊不免急切。

是故,對於柴榮之言,他認可,但心中始終帶有些緊迫感,想要一蹴而就。

眼珠子轉悠了幾下,劉承祐說:“以柴卿之見,發兵即可功成?”

皇帝的態度,讓柴榮稍微皺了下眉頭,點了點頭,但還是認真地建議道:“臣以為,功成乃是必然,但不可操之過急,稍緩步伐,準備充足,尚可遊刃有余!”

“李卿以為如何?”劉承祐又瞧向李谷。

劉承祐與柴榮君臣二人之間的對話盡收耳中,李谷顯然也考慮清楚了,肯定地答劉承祐道:“陛下,從兩國國力對比來看,舉兵伐唐,實乃以鎰稱銖,必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