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迂回之師(第2/2頁)

整個過程,就像朝一汪靜潭投入一顆石子,初起波瀾,而後迅速恢復平靜。克城沒有亡一漢卒,倒是有十幾名士卒,因實在難耐急進軍之苦,有所怠慢,被郭進砍了腦袋。

……

利州,綿谷城。

利州處嘉陵江東,自北向南,屬山地向盆地的過渡地帶,雖則群山環抱,地勢地形崎嶇復雜,但作為州治的綿谷城,卻非利守之所。

是故,蜀軍在利州境內的禦漢軍力,主要屯於東北邊的漫天嶺一線,固守大小漫天諸寨。綿谷城內的守軍,倒也不多,僅三千卒,並且主要起支持作用,利州蜀軍的糧食、軍械等各類軍需資源,多屯於此。

北城頭,掛著一顆人頭,血跡早已風幹,面目難辨,但恐怖滲人。這是原三泉監軍劉廷祚,十余日前在棧道間,帶人沖擊王審超的援軍,最後竟然成功活了下來,逃回了綿谷城。

原本打算回成都活動一番,以贖罪過,被後來趕到樞密使王昭遠命人鎖拿。作為蜀廷委派,北面防禦漢軍的主帥,升帳的第一件事,便是當著諸蜀將的面,將劉廷祚給斬殺,懸首城樓,並擲下嚴令,再有戰敗者,軍法從事。

王昭遠此舉,既是要立威,也是想通過嚴厲的軍令,激發蜀軍將校的戰心,讓他們拼死領軍抵禦。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屬實欠佳。

王昭遠雖然主持後蜀軍政多年,也提出了多項積極軍事策略,但基本在成都朝堂間施展,與下邊的軍隊、將士之間,實則有所割裂。

一無大功,二缺威望,使氣耍威,僅是想當然地要嚴肅軍紀,造成的結果便是,離心離德。對於北邊的蜀軍將領們而言,王昭遠就是個幸進之徒,誇誇其談之輩。

蜀太後李氏曾對孟昶說,王昭遠出於廝養,無大功,不習兵,難掌軍事,俟邊疆有禍,必不能禦大敵!此言後來傳開了,使得王昭遠名望更遭創,軍中將校多以此鄙之。

不過,蜀太後的話,孟昶根本聽不進去,仍舊重用王昭遠。舊恩情分固然是其考量依據,但除了王昭遠,孟昶似乎也找不到其他的人選了,似趙崇韜、伊審征等領軍將帥,或不乏小才,當多仰仗父輩余蔭,雖領軍,但也未必服人,比起王昭遠大抵也好不到哪裏去,也不似王昭遠那般同孟昶親近。

蜀太後唯一推舉褒獎,認為可托大事的高彥儔,卻在三年前的秦鳳大戰之中,為漢軍所俘,最後自殺殉國。為此,劉承祐還特地命人,於鳳州給高彥儔立碑,記其事跡,以揚忠名。

還是那句話,蜀中無大將,無可擔負擎天重任者。

而在此時的綿谷帥衙之中,王昭遠正自著惱著,他面臨著一個難題。昨日,漢將王全斌率軍攻破了金山寨,負責守備的蜀將趙崇溥力戰不敵,折兵上千,棄寨而退。

依照他此前的軍令,趙崇溥即被鎖拿,但要不要殺之,王昭遠自己也有些遲疑了。北上的這些時日中,他察覺到了軍中某些對他不利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