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2/2頁)

等處置完藥元福所請,劉承祐這才騰出手來,批閱其他奏疏,閻晉卿、向訓、王彥超所奏,沒什麽了問題,迅速做出批示,發傳衙司。

倒是淮東那邊,還師之後的這幾月來,王樸接掌政務,動靜不小,以其性情之剛,手段之烈,在揚州可以說是大展手腳。罷了許多官,殺了許多人,此番一奏,又是十名縣令,並且還不全是南唐舊吏。不過,稍有猶豫,朱批照允,對王樸的才情為人,劉承祐還是很信任的。

似乎是約好的一般,在對藥元福恩賞詔下達後,史匡懿、趙暉的辭表,接連而來。對史匡懿,劉承祐以其鎮守涇原多年,封為涇國公,賞賜如藥元福,只是因為他的病情,讓他在到洛陽休養。

至於趙暉,為陜國公,暫留東京,既作休養,也作顧問備用。循三者之後,安審琦、張彥威、劉重進、王景,陸續上表請辭。

安審琦自不必說,在郭威南下接手襄州之後,便率一家老小到京,劉承祐以其國之元老,改封其為陳留郡王;張彥威為定國公,劉重進為南陽郡公,王景為渤海郡公……

這麽一來,大漢朝,又多出了幾鎮,需要著手改制整頓。

事實上,對於進京的這些節度,劉承祐解職罷權是真,也是通過贖買政策,卻沒有放任其於地方圈地享樂的意思,或養於洛陽,或留於東京。

並且,他要的是方鎮的治、財、軍權,對於這些老帥,卻也不是盡數棄用。像他們這些人,領軍經驗豐富,年紀也至暮年,既解權,換個職位,仍舊可給大漢朝發光發熱。全國各地,仍舊渴缺軍政人才,劉承祐可不會浪費。像藥元福,他不願解甲,劉承祐仍舊給他機會。

只是換個地方,不會再似前番移鎮,軍政大權,悉集於一身。而對這些人的任用,還需劉承祐再加考慮,有的是地方給他們發揮。

對於這些藩鎮節度,尤其是主動服順的節度,劉承祐並沒有異見,解職厚賞只是手段,改制收權,平衡軍政,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