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2/2頁)

“必是郭廷渭軍!”

趙匡胤與陳思讓異口同聲。

“泗州唐軍怎會來此!”陳思讓的語氣中訝異大於驚懼,看著趙匡胤。

趙匡胤深皺著眉頭,深吸一口氣,道:“郭使君與我兩面進軍,盱眙城外有徐州節度武行德及都梁山一萬多軍防控守軍。但猶令唐軍水師至,顯然盱眙城那邊出問題了!”

“所幸趙使君援應及時,姚鳳畏戰而退,否則自上遊再來這麽一支唐軍助戰,山陽必失!”陳思讓則舒了一口氣,一副後怕的樣子。

偏頭瞧向神情鄭重的趙匡胤,說道:“趙使君,南下的計劃,可以暫時擱置了!”

趙匡胤很快調整好心態,苦笑道:“泗州有事,我又豈會罔顧大局而行險!還是上報郭使君,看看泗州那邊的情況吧!”

運河上的唐軍,自然來自泗州,並且由守將郭廷渭親率三千卒而來。卻是郭廷渭趁郭榮、趙匡胤率軍行動後,面對南下破城的徐州軍,采取了果斷出擊的策略,突襲漢軍。

在盱眙城北,漢軍主將為徐州節度武行德,加上隨其奉詔令所帥之軍,足有七千人在盱眙城下,盯防牽制郭廷渭,另有都梁山以兩千龍棲軍為主的數千守卒。沖此安排,就可知,郭榮對於郭廷渭的重視,更甚於來援的皇甫暉以及姚鳳。

即便如此,還是出了問題。漢軍主將武行德,在幾年前還只是晉軍中一普通軍校,將兵不過五百,得以發跡,躍升至大州節鎮,就是抓住了機遇,迎奉北漢。

然而其統軍作戰、臨機決斷的能力,還是值得商榷的,甚至不如副使成德欽。而漢軍北來,基本未嘗敗績,漢軍之中難免生出驕心,徐州兵馬又不似宿州那般精悍,是故在面對郭廷渭親自領軍突襲之時,完全措手不及,一戰大敗,損兵過半,甚至連武行德都差點歿於陣中。

在擊敗徐州軍後,郭廷渭以裨將守城,監視都梁山的漢軍,其後親自率舟師,順淮水東下入運河,意欲支援姚鳳,助其破山陽。看得出來,郭廷渭是個有眼光的戰將,打通淮水,就是其目的。

但是,乘興而來,山陽已無殺聲……

撫舷而立,遙望遠處,戰爭的痕跡隨處可見,但山陽城仍舊屹立於運河邊上,漢旗飄揚,周遭已無唐軍一兵一卒……

“使君,援軍似乎已經撤了,難道被漢軍擊敗了?”水軍指揮下意識地看向帶領他們對漢取得一場大勝的將軍。

重重地籲出一口氣,情緒不由有些低沉,語氣中透著一絲蕭索,郭廷渭道:“山陽難下,傳我命令,回軍盱眙吧!”

舟師調轉,逆流而返,郭廷渭知道,自己的努力,又作白費了。盱眙那邊,還將有一場惡戰,不管援軍出了什麽問題,至少在泗州這邊,可供他活動的余地更小了。

在唐軍水師北撤後,山陽這邊,陳思讓與郭廷渭也都暫時放下心。而就在當天夜裏,趙匡胤收到了郭榮的戰情通報,以及一份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