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宿州一線(第2/2頁)

符離以南百裏,渦口,宿、濠、壽三州交界之地,渦水入淮之處。作為宿州的軍政長官,趙匡胤再度帶著麾下僅有的百騎,巡視到漢唐邊界了。

以軍事戰略之重,宿州在大漢,也屬團練大州,團練兵已漲至三千五百卒。以中原缺馬,僅有的百騎,還是劉承祐自禁軍中調撥給趙匡胤的。

在渦口西北,趙匡胤密築一軍寨,曰荊山寨,作為前哨觀察。渦口東南,淮水之陰,正對著的,是塗山。

此時趙匡胤登高駐馬,縱目遠眺,秋末冬初之際,冷風蕭瑟,兜鍪紅纓隨風而動,而此時趙匡胤的雙目卻隱現山河。

“趙兄,這一月來,你都在此地巡了兩次,有何特殊之處?”在趙匡胤身邊,是一名樣貌粗獷的青年軍官。

此人名黨,為進,出身寒微,曾是叛臣杜重威的家奴,素來勇猛。當年高祖劉知遠親征平杜重威叛,元城破之日,為漢軍所俘,後收編入伍。在禁軍中,靠著一身勇力兼具沖勁兒,再加趕上天子提拔青壯,在從征河中的過程中,也斬了數名叛軍,四年間,累遷至武節軍營指揮使。

在今春頓丘畋獵之時,因表現出彩,被劉承祐記住了,後調職宿州,為宿州第二軍指揮使,率兵卒一千。這些年中,劉承祐已然陸續從禁軍中選人,充往各地州鎮,既提拔有為,又起摻沙子之效。

對於黨進之來,趙匡胤甚喜之,此人雖目不識丁,舉止粗魯,卻率真豁達,身具豪爽之氣。尤其是其膂力,備受趙匡胤贊譽,再加二人年紀相仿,性情相合,在趙匡胤有心交好之下,很快二者便成為了好友,稱兄道弟。

此時,聞黨進的嘟囔,趙匡胤不由笑了笑,擡手遙指渦口與塗山之間,自信道:“此間地勢,我已察看多時,那是一處上好的伏擊地點!”

黨進瞪大雙眼望了望,偏頭問道:“難道趙兄打算在這裏打一仗?除非有唐軍經過!”

黨進只是順口一說,趙匡胤臉上卻點了點頭:“渦口當水路要沖,交戰之後,唐之兵馬沿淮而上則大有可能,途經此地,便有設伏的可能!”

聽趙匡胤說得有些玄,黨進搖搖頭,目視南方,按著馬韁,卻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等了這般久,終於要開戰了,定要多斬幾顆淮匪的腦袋……”

“趙兄是否可以請命王都帥,以我宿州兵,為大軍先鋒?”黨進期待地看著趙匡胤。

聞問,趙匡胤卻是很肯定地回道:“幾無可能!”

“哎!”嘆了口氣,黨進嘀咕道:“那趙兄還這般積極來巡此地作甚?”

“我在宿州近三載,大軍南下,縱當不得先鋒,也要當個向導!王都帥若至,以敵情地勢咨詢,若不知悉,如何應之?”趙匡胤道。

黨進這才恍然。

偏過頭,趙匡胤又指西南方向道:“壽州乃淮南重鎮,自古以來,兵家所必征,北軍據之足以制南,如我所猜不錯,此番大軍,必然首拔壽州。”

說著,趙匡胤漆黑的大眼中,閃著異彩:“此地距離壽春,不過百裏,原本我曾想,若率精銳,自淺灘渡淮,朝發而夕至,突襲壽春,或可一戰而下!”

黨進兩眼一亮,正欲開言,卻又聞趙匡胤以一種可惜的語氣繼續道:“只可惜啊,自那老將軍到任後,幾乎不可能了!”

趙匡胤嘴裏所指老將軍,便是南唐的清淮軍節度使何敬洙。這個老將,去歲在馬氏兄弟相爭之時,奉命入楚,率軍助馬希萼奪權,後升任武昌軍節度使駐鄂州。在唐軍擊楚之時,武昌軍節度副使劉仁贍攻得嶽州,因功扶正。

而老將何敬洙便被南唐朝廷調到壽州為節度使,駐守這座淮南重鎮。到任壽州不足一月,何敬洙這老將便遍查疏忽之防備,以國有戰事之故,整軍繕防,尤其派軍巡視於淮上,查漏把淺。

這麽一來,壽州的戍防力度,一下子便提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