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兄弟之國(第2/2頁)

“今契丹皇帝亡於內亂,同樣幼主繼位,朕與諸卿皆以此為天賜良機,直覺燕地唾手可得,亟欲出征北伐。雖則如今已計定南征,卻也不禁思考,自己是否也陷入了‘先入為主’的彀圈,小覷契丹!”

聽劉承祐這番感慨,魏仁浦與郭威對視一眼,拜服道:“陛下能以史為鑒,善省己身,實乃大漢之福!”

“你們可千萬別誇朕,朝中已不乏頌聖之臣,好話聽多了,朕怕迷失在這贊譽之中。朕還是希望,多聽點逆耳忠言!”劉承祐擺擺手,嘴裏雖這般說,語氣很輕松。

“臣想魏相公只是肺腑之言,非阿諛之詞!”郭威在旁說道。

“朕前思,契丹形勢,猶待觀察。然遼使之來,至少讓朕看清了一點,舊主亡於叛亂,新主繼位,其君臣確是不願作戰。如此,朕可稍安心!二卿,可自歸衙署,籌謀大事,朝廷的精力,要徹底轉到南征事務之上了!”劉承祐對魏、郭二臣道。

“是!”

待二臣告退,劉承祐又朝王著吩咐道:“你去找一下馮、範二相,讓他們好好與遼使談,只需保證一點,不墮我大漢威嚴,萬勿漏我虛實,余者,自行權衡。”

“朕想,遼主那邊,給遼使的全權,只怕也是差不多這個意思……”

就如劉承祐所預料的一般,談判之中,雖有爭議,但總體還是比較順利的,畢竟落花有意,流水亦有情。

經過三日裏幾番和談,雙方議定,各自罷兵,解除邊疆戰備,各撤其軍。這是最核心的一點,弭兵罷戰,至於重開榷場,商賈往來,只是附帶的。為表兩國重續友誼,契丹提供良馬一千匹,牛兩千頭,大漢則付之以等價之茶、鹽、銅鐵器。

重開之邊貿榷場,由雙方使者,在地圖上點了十處,從雲代之地,一直到幽燕。

原本,北漢這邊,還提出了一部分領土要求,被蕭護思強硬地拒絕了。不過,這不過是試探之言,萬一敲詐成功了呢,沒成,也不必在意。

領土的問題,暫作擱議,大抵是為了照顧北漢的情緒,蕭護思答應,將今歲所俘之漢軍士卒及百姓,放還。

遼使這般有誠意,北漢這邊也作應和,釋放俘虜的契丹部卒,人數雖則不多,但心意在。

後,蕭護思又表示,可將被俘往塞外的前朝末帝石崇貴,放歸中原。這顯然有些“包藏禍心”的意圖,但於劉承祐而言,契丹人用計也用得這般粗糙。

當年若是直接在河北,重立石重貴為帝,或許會給北漢江山的創立造成偌大的麻煩。但現如今,區區一個廢帝,於漢天子而言,與螻蟻又有何意?為表天子之任德,幹脆答應,派人去接。

經過一番洽談,北漢與契丹於東京,正式締結和約,約為“兄弟之國”,至於誰為兄,誰為弟,爭議一番,又擱置。至於納貢什麽的,提都沒提。

約成之後,蕭護思即辭,急欲回檀州向遼主復命,劉承祐則派了一隊大內侍衛“護送”之,這返程中,可不能讓其再看到國內虛實。

同時,劉承祐又以翰林學士承旨充禮部侍郎徐台符為使,隨遼使北上,面呈國書,也算回訪。

此番“東京和議”,乃局勢所迫,倉促所致,但於漢遼兩國而言,稱得上共贏。遼國得意免南面之患,可放心安定國內,穩定政權,調整國策,以緩解耶律阮在位之時導致的內部矛盾;北漢這邊,則可更加放心南略。

至於此和約能持續多久,還得看此後的發展了。於北漢這邊而言,自然是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