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燕王病故(第2/2頁)

以趙延壽之病入膏肓,人之大漸,似乎將其余力全部激發出來了一般,腦子格外清晰。

頓了下,又繼續說:“幽州的情況,當具表以送東京,報以朝廷,以示忠誠。另外,可請派一官北上,以為監軍!”

聽此言,趙匡贊眉頭一蹙,遲疑道:“如此,豈非自請掣肘?”

“幽州,少不得大漢朝廷的支持,需得讓朝廷安心,讓天子安心。否則,何得糧械北輸?”趙延壽解釋道。

趙匡贊思索了一陣,這才點頭應下:“兒記住了。”

這一番叮囑,似乎將趙延壽所有的氣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只見其面容間,晦色更滿,眼神飄忽起來,對趙匡贊道:“你去吧。今後,幽州的大任,趙氏的榮辱,皆系於你一人之上了!”

“是!”聞父言,趙匡贊心雖有所傷感,但意志已堅,跪於榻前,鄭重地向他行個大禮。

叮囑好後院,照顧好趙匡贊,這才離去。

乾祐元年六月壬寅(二十五),燕王趙延壽病亡於幽州。終究沒能熬過這個夏季,不過走得很安詳,有妻子及幽州文武送終,比起原歷史上淒淒慘慘地死在異域,可謂善終。

……

幽州的情況,以最快的速度傳至東京,擺上天子劉承祐案頭。

事實上,提前幾日,幽州發生的一切軍政變故,都陸續南傳至開封。在幽州,燕軍之內,不止有“親南派”,朝廷的眼線也不少。

此前,劉承祐布置的密諜,已正式劃歸樞密院,設立了一軍情司,有別於武德司的特務機構,專事對外軍情刺探。

趙延壽父子的動作,明面上打著“整飭不法”的旗號,但經劉承祐與郭、魏幾名樞密重臣的分析,自然看出了其清除異己、集權的本質。不過,對此劉承祐是樂見其成,此前,以燕軍之中“反漢”情緒強烈,深為其所忌。

而今,經過趙家父子這一番整理,形勢頓轉。劉承祐與朝廷要的,就是一個穩固的幽州軍政集團,用以行使禦遼的功能。至於趙氏坐大,倒不以為忌,前邊也提過,幽州自有其局限性,尤其在此次趙家父子整頓過後,只要劉承祐自己不作,便無大礙。

當然,兩方之間關系的維系,可就需小心對待了。矛盾必然是避免不了的,一味支持北邊,朝廷中會有異議,恐養虎為患。幽州也可能因朝廷的風吹草動,抱有異心,而不自安。

幽州以其特殊情勢,與朝廷之間,有異於正常的中央與地方、朝廷與藩鎮的關系。還需劉承祐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尤其在,趙匡贊上位之後。

在劉承祐的印象中,趙匡贊雖則也聰明,但年輕銳氣,但正以其銳,與幽州之間的聯系交流,也得換個相處方式。

不過,從趙匡贊上書的態度來講,其人對朝廷還是很“順服”,很“忠心”的。

“蒼天無情,不假余年,燕王之逝,使大漢少一北疆棟梁臂助啊!”廣政殿中,劉承祐相召諸宰及樞密院群僚,感慨了一句,隨即朝侍候於旁的範質吩咐著:“讓翰林院,寫一篇祭文,以告之。”

“是!”

“陛下,燕王薨,幽州軍政悉掌於其子趙匡贊之手,此時,北疆局勢必定有所板蕩。倘契丹人趁機入寇,人心不定下,恐遭其厄。朝廷當立刻有所表示,以穩幽州局勢!”郭威出列,嚴肅地向劉承祐建議道。

“郭卿之言有理!”劉承祐點頭,他心裏顯然早有考量,看著楊邠等臣吩咐道:“傳制,以趙匡贊為盧龍節度使、北面行營總管、加太尉、同平章事、襲燕王爵。”

“讓成德張彥威、橫海王景,協調一部分糧餉,支援幽州。另,沿南易水駐防諸軍,皆警備,以防不測。務使幽州軍政權力交接,順利過渡!”

趙匡贊的上奏之中,求援的意思,可明顯得很。為安其心,朝廷多多少少都得有所表示。這也是,趙匡贊繼掌軍政後,雙方之間,第一次正式交流,冀望能有個好的開始。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