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東歸(第2/2頁)

另外,蘇逢吉下獄,馮道使河中,史宏肇守西京,隨行的三個宰臣(史弘肇有同平章事銜),沒一個得以完好跟隨返京的。

似乎,隨駕出巡,不是恩寵,看起來,反倒顯得有些不吉利,就是不知今後,若劉承祐再行巡幸地方,宰臣們會不會心顫。

京畿民間的情狀,經劉承祐清理了這一番,顯然有所好轉,雖然遠遠談不上大治,但是,至少穩定下來了,劉承祐要的就是穩定,讓百姓們好好給他種地。

路過汜水縣的時候,見千古名關,劉承祐心有所感,發令前往樞密院,著其議事,遣將領禁軍精銳駐守。這,又算是史弘肇守西京的一種制衡吧。雖然史弘肇不見得會出什麽大問題,畢竟這個時代地方叛亂真的不是太講道理,但有備無患,廟算嘛,總歸要考慮得周全些。

再經鄭州,歇一夜,遣人察之,甚喜。

新的防禦使景範已然就任,接掌軍政,處理庶務,已入正軌。此前,劉承祐已在洛陽接見過景範,親自考察。就如旁人所描述的那般,這是個剛嚴信重之人,年過不惑,特殊時代下的宦海浮沉,稍微磨去了其棱角,但言談舉止間,仍舊透著些許內斂的強勢。

君前問對,十分得體,盡顯幹練之風。劉承祐咨之以鄭州施政方針,其也早有準備,不假思索敘來,總結出來,就五個短語:勸農桑,促耕織,明法紀,樹威信,穩人心。這顯然是知時局、體上意的表現。

雖然一次不算特別深入的交流,並不能讓劉承祐對景範太過賞識,但好感總歸是有的,面聖之後,便遣其東往鄭州,交接上任。上任之初,便將治下諸縣走了一圈,了解情況。

就眼下的狀況,其政能凸顯,為政依法以理,辨忠察奸,凡事務處置,必致官民信服,無怨言方止。事實上,以其強硬的作風,究竟有無怨言,哪裏說得清楚,至少表面上看來是這樣的。

在劉審交治農的基礎上,景範繼續深行勸農理耕,幾番親下田畝,察看鄉情,垂詢農戶,親力親為的表現,使其官聲在短時間內便傳遍了鄭州。

時下,谷雨已至,鄭州的春耕事宜,基本上都已結束。以溝渠淤塞之故,這兩日,景範正組織著不算多的民力,於州內幾道主渠進行疏浚,以便灌溉。對此,州內有官吏反對,因為動工程,不止要耗人力,還要耗錢糧,而府庫空虛。景範則力排眾議,盡府庫,也要行利農之事。

得悉景範施政情況,詔其面陳詳情,劉承祐其心甚慰,嘉勉之。還當著隨行文武的面,發出感慨:“奏章公文上治國,必致疏漏。如欲使政通達,民安定,還需躬親視事。天下官吏,當以景範為榜樣!”

如此佳評,自是令人意外,包括景範自己,都很是動容,對於少年天子,頭一次心懷敬重之意。有一句話怎麽說來著,國士待之,國士報之,略有其味。

當然,對於景範,或有過度贊譽之嫌。但於劉承祐這邊,未必沒有以此表明自己用官、用人態度的心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這方面,劉承祐倒希望天下官員都能效其心思。當然,也清楚,那只是一個美好的奢望罷了。

再者,若天下官吏皆似景範,於皇帝與國家而言,恐怕也不是什麽好事。

過鄭州後,再無停留。

四月壬午(初三),劉承祐禦駕還開封,詔文武將吏各依其職,不需迎奉。

將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