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德勝渡(第2/2頁)

在各軍之中巡視了一圈,展示了一番他周王殿下的存在,劉承祐帶著一隊人,徑往渡口。被委任為行營都監,監理全軍,權力很大,行軍、屯駐、操練……闔軍之事,無所不察。當然,劉承祐一如既往地,主抓軍紀條例,就這麽兩三日的功夫,他“俊閻羅”的雅號又在傳揚開來。以前只是在龍棲軍中,如今,是整個出征禁軍。

冬季的枯水期還未來臨,水位不算低,滑、澶之地,地勢平坦,河流至此,已經沒那麽湍急。居高臨下,以觀河水,夜空之中,月色黯淡,遙見水面上霧氣縱橫,四溢繚繞,遠遠地便能感受到其幽冷。

渡頭上,停靠著朝廷征集的數百艘大小船只,有漁民、船夫棲於其上。沿岸灘塗的茅廬、棚寮內,三四千的丁壯勞力瑟縮在裏邊,躲著秋風度夜,據說,為了支持戰事,澶州境內的青壯,前前後後被征調了一大半。

岸上,不斷有兵卒、押差巡邏而過,用一種兇狠的目光,掃視著那些勞役,以防動亂。

在臨水的埠頭上,一名將領在一幹將吏的簇擁下,正指指點點,商討什麽。劉承祐緩步走了上去,打了聲招呼:“王將軍。”

將領是王峻,此次從征,被劉知遠任命為行營水陸部署。說起這王峻,在大漢建國前後,也是積極為之奔走,竭力為劉知遠稱帝鼓吹造勢,也算開國功臣,苦勞甚多。到東京之後,劉知遠對其也算恩遇甚厚,加兵部侍郎,整編禁軍,以之為散員都指揮,遙領巴州刺史。

不過,王峻這個人野心顯然不止於此,有些不滿足,但是,想要往上爬,但上層空間牢牢地被楊、史等文武把持著。此次得幸隨駕,是卯足了勁兒,要好好表現,營前部署,十分賣力,力求做到不出疏漏,下屬倘有差錯,罰起來比劉承祐還狠,鞭笞杖責都是輕的。

兩個人之間,也算有些交情的,當初在晉陽的時候,王峻出使契丹而還,劉承祐還咨之以中原事,收獲頗多。其後聯系雖然少了,也還保持著,前番發聲支持高行周,王峻也是與劉承祐站在同一立場的少數人。

“殿下。”見到是劉承祐,王峻原本嚴肅的表情立刻柔和下來,回了個禮。他身邊的將吏們也忙不叠地跟著,行禮。

“你們先退下,按照我的命令準備,明日渡河,不許有任何差池!”王峻嚴聲將屬下屏退,很有股子威勢。

“將軍真是盡責啊!”站在河岸,能感受到水流撲騰而來的震動,劉承祐誇了他一句。

聞言,王峻嘴角泛起一點自得的笑意,說話倒挺謙遜:“末將只是略盡本職差遣罷了。”

聞言,劉承祐卻是嘆了句:“方今天下,道州節度將校職掌吏員,能盡本職者,又有幾人?”

河邊風大,雜音甚多,說話都得扯足了嗓子。二人步至後方的一處棚寮敘談,劉承祐問:“有將軍在,渡河之事,料想無虞吧?”

提及此,王峻語氣很肯定:“軍中未有重械,只要天公作美,明日一日可渡!”

“將軍真幹才!”

“殿下謬贊。”

透過草席簾子,眺望北面,哪怕視線晦暗,對岸的德勝北城輪廓依稀可見,王峻說道:“郭家養子有大功,保住了德勝口,否則,平叛戰局必然糜爛,也不會有我軍今時從容渡河了。”

聞言,劉承祐順著他的目光向北望去,想了想,說:“將軍對軍機事務一向頗有見解,不知你對鄴都的戰局,有何見解?”

“殿下這是在考末將嗎?”王峻扭頭看著劉承祐,笑問。

“想聽聽將軍的看法。”

“以殿下的英明,對鄴都局勢恐怕早洞若觀火,爛熟於心了吧。”王峻卻是先吹了劉承祐一句,然後篤定地說道:“杜叛已是窮途末路,官家親提國中精銳北上,一旦兵至,鄴都旦夕可下!”

“將軍何以如此篤定?”

王峻直接答道:“朝廷不得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