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2/3頁)

一直到夜深了,家宴散去,郭威方叫上郭榮至書房,與之單獨問話。

“此次歷練,感想如何?”對郭榮,郭威一向是滿意的,閑談間也分外溫和。

郭榮還是沉吟了一會兒,方才答道:“經契丹之亂,國民之疾苦,遠邁前朝,各處民生凋敝,匪盜叢生,若不思良策鎮定地方,以圖拯溺,與民休息,早晚必有大禍。且漢祚雖興,然實則內憂外患。北失強險,而有契丹,南面空虛,則諸國割據,皆大患。於內,則藩鎮之弊病固深,朝堂之上……”

說到這兒,郭榮看了郭威一眼,卻沒往下說了。

“你看得倒也還透徹,至於朝政的混亂,卻也沒什麽不可直言的。前番二蘇任事,此二者以霸府幕佐,驟至宰輔,能所不及,為政混亂。楊邠與王章是有能力手腕的,有他們整肅,近來倒有撥亂反正之效,不過朝堂的爭端,短時間內是難以平息的。”郭威基本是順著郭榮的話往下說。

“朝政何以混亂至此?”哪怕是郭榮,也是心懷疑惑的。

“這,也非三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的,你既來朝,多待些日子,也就明白了。”郭威嘆了口氣,頓了下,看向郭榮,沉著聲音問:“你在二皇子麾下也這麽長時間了,對他評價如何?”

郭榮有點意外,但在郭威認真的眼神下,還是考慮了下,稍顯慎重地回答道:“明睿雄斷,器量恢弘,懷志圖略,有征伐之能,濟世之才,安民之智……”

劉承祐若是知道,郭榮對自己的評價,有這麽高,估計能笑出來。顯然,郭威也是相信養子的眼光的,再綜合他自己的觀感判斷,卻是搖了搖頭:“二皇子有此才器,於國家而言,是福是禍,猶未可知啊。”

郭榮稍疑。見狀,郭威起身自書案上翻出了一封不薄的公文,遞給郭榮:“為父與史宏肇奉詔整頓京畿諸軍,重編禁軍,這是史宏肇牽頭初步擬定的計劃……”

帶著疑惑的心思,郭榮閱覽了一遍,看得很認真,上邊已詳細地寫著,裁撤哪些舊軍,新編幾軍,編制如何,將校屬誰……顯然,整軍的事,早做好了準備。

很快,郭榮驚聲道:“這是要將龍棲軍拆分?史宏肇焉敢如此?這是欲徹底得罪二皇子?”

“龍棲軍如今的戰力,已是諸軍最強,散之充於諸軍,有利於整個禁軍戰力的提升。”郭威解釋道,這種說辭,只怕連他自己都騙不過。坐下,又補充說:“若無官家的授意,史宏肇又焉敢如此?”

郭榮雖沈重寡言,然內秀其中,本是個十分聰明的人,當即便意識到了:“天子欲打壓二皇子?”

“是啊,否則前番開封怎麽會又那麽多針對他的洶洶輿論!”郭威說:“時下大漢的情形,與唐武德年間,何其相像。但國家面臨的險峻局面,卻是數倍於唐初。”

“皇帝,會忌憚自己的兒子嗎?”郭榮問了句。

郭威沉默,對此言,他有些不方便做評說。良久,嘆道:“官家如何考慮,非我等所能猜測。但這儲位之爭,恐怕是難以避免的了。”

郭榮微微垂下頭,驟然接觸到這種核心問題,他有點詫異,不過詫異過後,開始琢磨起,郭威今夜與他討論此事的目的了。思慮一會兒,目光清明地看向郭威,低聲好奇問道:“父親您是大漢重臣,權在樞密,秉掌軍事,必然波及其間。既然儲位之爭不可避免,您打算站在哪一邊。”

聞此問,郭威擡指虛空點了郭榮兩下,似乎被問到了,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怎麽看?”

郭榮神情一肅,卻是很堅定地答道:“以兒的想法,自然支持二皇子!”

感受著郭榮那肯定的語氣,郭威微訝,他知道自己這養子是個極有主見的人,卻也沒料到在這等敏感的大事上也如此果斷,還是開口問:“為何?”

“我對大皇子並不熟悉,但對二皇子卻已足夠熟悉,其有明主之資,豈有認生不認熟的道理。再者,大皇子雖有賢名,但太過文弱,於武功上沒有建樹威名,若在治世,以嫡長子之尊,二皇子萬難與之相爭。但,在此亂世,非雄主無以存身存國,這數十年來,自梁唐至晉漢,皆是這個道理!”郭榮娓娓而談。

“龍棲軍的情況,我很清楚,將校多有勇略,且多為二皇子簡拔於行伍,似馬全義、向訓,乃至那孫立,也他有生死的交情。還有布置在北邊的慕容延釗、羅彥瓌,這些人,俱受其恩德,無論在哪裏,都可為其所用。將士信奉強者,殿下年紀雖小,卻已有強者之姿!”

聽其言,郭威突然問道:“你所說的這些將校,包括你嗎?”

郭榮似乎答非所問:“兒很佩服殿下識人之明,用人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