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面聖(第2/3頁)

“只是不敢?”劉知遠輕笑著問。

劉承祐垂下眼瞼,似乎是默認了。

見狀,劉知遠不著痕跡地點了下頭,好像劉承祐反應在他預料之中一般,寬慰著說:“朕需考慮周全,不能不顧及其他將士感受。此事,你是受了委屈,朕心裏清楚,會有所補償……”

“兒不敢有所奢求,只要能為您分憂,便心滿意足了。”劉承祐立刻表態。

臉上露出點欣慰色,爾後漸漸散去,略作沉吟,劉知遠說:“趙延壽的事,朕聽你兄長匯報過。你的考慮,雖立足於長遠,但實在太過莽撞了,稍有差池,便是大敗虧輸的局面。契丹稱霸嶺北數十年,整合諸族,實力強大,欒城一戰,雖傷其筋骨,但根基猶在。幽燕形勢復雜,漢兵已有十載,未踏入其土。雖然讓他意外地拿下了幽州,但那是契丹內鬥,方給了他機會……”

劉知遠展開了說教,雖然劉承祐心中有些反駁的話,但很聰明地沒有開口,只是神色平靜地,表現出恭聽訓誡的樣子。

“而趙延壽此人,朕十多年前便知曉此人,雖小有才具,但不足為信,委兵於他,太欠考慮。”

“父親教誨的是,兒臣事後,亦覺膽戰心驚,坐立難安。”劉承祐有點後怕地答道:“所幸,這異想天開,達到了應有的效果。”

瞥著劉承祐,劉知遠眉毛一橫,聽出了劉承祐的言外之意。不由再度審視著他,表情嚴肅,斟酌片刻問:“你自成德歸,幽州那邊,趙延壽能守住嗎?”

顯然,劉知遠還是很在意幽燕的情況的。失燕雲則必禍中原,正是明白這個道理,當初他才會極力反對石敬瑭割燕雲以求契丹臂助。

“兒臣不知?”劉承祐的回答則很幹脆:“一切,只能看雙方攻防結果了,時下已入秋,只要那耶律阮穩定住國內,必定引兵南下。契丹人,是絕對不會放棄幽燕的!”

言罷,注意到劉知遠緊鎖的眉頭,大概能猜到他在顧慮什麽,劉承祐繼續說:“趙延壽得幽州,據堅城以守,得燕人之助,契丹人想要不付出代價,是不可能重新奪下幽州的。據探報,幽燕之地胡漢矛盾爆發,大量漢民南投,心向燕軍,這些都是趙延壽對抗契丹的底氣。而幽州城中,在燕兵入城後,發生了一起針對胡人的清洗與屠殺,仇恨已深,燕兵幾乎是不可能向契丹人投降的。至於趙延壽,即便此人反復,縱使他有意再投靠契丹人,也要好好考慮一下能否有好結果……”

“且,不論幽州那邊的局勢,接下來究竟會如何發展,會是個什麽樣的結果。有一點可以確定,在未來數年,乃至十年之內,大漢北部邊防無虞!”

聽著劉承祐侃侃而談,劉知遠不自覺地跟著點了兩下頭,然後很快反應過來。看著二子,慢慢回過味來了,劉承訓向他匯報的,顯然與劉承祐親自說的,有所出入。見他這平淡之中指點江山、甫定乾坤的氣度與風采,心中難免生出些復雜的情緒。

“就眼下,背靠大漢,以擋契丹,才是趙延壽的最佳選擇。而朝廷,也當給他與幽燕軍民一定的支持,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放心大膽地去抵擋契丹……”

“你此前上表過,裂土封疆與趙延壽,就是這個打算?”劉知遠盯著劉承祐。

點頭,劉承祐稍微糾正了一下劉知遠的說法:“暫時寄放與趙延壽之手罷了,其若能守,日後必有獻土歸流之時;其若不能守,那麽將來,我朝自發兵取之!”

劉承祐這話,說得大氣。劉知遠也是微微一呆,舒出一口氣,言語道:“看來,這燕王、幽州節度之尊位,還真就得允與趙延壽了。”

聽劉知遠這麽說,劉承祐心中暗暗松了口氣,應該是被他說服了。他也不求其他,只求劉知遠不要真聽那些“雜言”,壞了他的謀劃。

也許是說幹了嘴,劉知遠命人奉上茶水,飲了兩口,換了個話題說:“邢州的事,你做得過激了。”

眉頭一凝,端在手中的茶杯頓在了空中,放下,劉承祐問:“您指的薛懷讓?”

“不然呢?”劉知遠看著兒子,不悲不喜的樣子,只是平淡地講:“他是一方節度,你說免了就免了。逐其人,抄其家,解其軍權,吞其精兵,誰給你的權力!”

說到這兒,劉知遠手中的杯具定在了桌上,發出“啪”的一聲脆響。

氣氛陡然間變得緊張起來,劉知遠幾乎就是在喝問劉承祐:“薛懷讓到東京,跪到宮門前喊冤,細數委屈,鬧得滿城皆知。近日,朕已經收到了不止一份,地方節度上表問詢此事的奏章。你覺得這些節鎮,是如何看待此事?”

“此事,我也有耳聞。”劉承祐倒是挺平靜的,神色如常,慢條斯理地說:“我知道薛懷讓心中不服,在邢州,留下他一條命,已是法外開恩,卻沒想到,他竟然還有膽量與臉皮到東京喊冤,世上竟還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至於那些節度,我行此事,本就是做給他們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