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叔父(第3/3頁)

“叔父此言言重了。”

“你也不用太在意。”劉信大咧咧地說:“不就是送了些兵馬給趙延壽打契丹嘛,沒什麽大不了的,大郎也給大哥解釋過來。你可是大哥的兒子,又豈是那些外人能夠疏離的。再說,沒有你,能俘虜那些燕兵。”

劉信看問題,顯然看得很簡單。問題真的只是劉承祐擅作主張,僭越跋扈那點事嗎?

於開國之君而言,有個太過厲害的兒子,並不能算好事,尤其是如今這個新建的王朝。稍微回顧一下,便能發現,劉知遠之立國,基本上就是撿便宜,聚兵於河東觀望,然後行軍進中原,接收國家便完事了。

從頭到尾,並沒有經歷過什麽硬仗。原本,劉承祐打耿崇美算一仗,然後便數史弘肇打河內,郭從義下中原、進開封。若僅是這般,得國雖然沒有太大的說服力與威懾力,但基本都是在皇帝劉知遠的統禦下進行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能力之下。

但是,在欒城,劉承祐突然對契丹大軍來了那麽一擊,以八千兵敵數十萬,還大敗之,還是打的契丹主力。正可謂石破天驚,對新漢朝的建立,自然有巨大的積極作用,威懾天下,眼瞧著州鎮來歸,各地節度基本都收起了泛濫的小心思,不敢有異動。

如此,問題來了,欒城一戰,怎麽看,最耀眼的只有劉承祐這個皇子。再愚魯的人,都不會認為,欒城之戰,是劉承祐在皇帝劉知遠的意志下進行的。

於劉知遠而言,這種情況,是越想越不對勁,越想越吃味,越想心思復雜。換哪個開國之君,能真大度地起來,看得開。劉知遠算不得好人,但氣度也算不凡,而且還是劉承祐還是他兒子,故事情的發展不會太過於緊張……

這些,劉承祐原本是沒有想到的,還是在陶谷旁敲側擊的提醒下,劉承祐方回過味來。陶谷這廝,搞政治,絕對是個人才。於是對朝中的那些輿論,劉承祐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劉承祐知道這些,卻並沒有給劉信解釋的意思,只是簡單地應付著。

“不提這些,回來了就好,那些人不敢囂張了。”劉信拿起酒杯,就往嘴裏灌:“來,我們兄弟,一起敬二郎一杯。”

“不敢。”劉承祐端杯以應。

雖然,心中並不喜劉信這般鋪張奢靡,但劉承祐身體很誠實,有好吃好喝的,沒必要裝矜持,像平日裏那般苦著自己。

再者,都已經拒絕了叔父一次好意,難道還要拒絕第二次,那可就是真不給叔父面子了。

喝著美酒,啃著大骨頭的時候,劉承祐就是這般想的:給劉信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