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2/2頁)

稍晚些的時候,節度府正堂,燈火通明,一場聯絡感情的宴席開始了。在座人並不算多,潞州文武就王、高、李三人並幾名校官,劉承祐這邊,張彥威、郭榮作陪,另外加上個向訓。其他人,可被他安排接收城池、布防要地去了。

“我父起兵於晉陽,是為廓清寰宇,拯溺天下。諸君不懼胡寇勢大,於潞州響應,乃大仁大勇之舉,令人欽佩。舉義之事,如此順利,都是諸位的功勞。我在此,以此酒敬諸位一杯,以表心中敬意……”如今的劉承祐,說起這些場面話,卻也沒有一點不適應了。

只是,平靜的臉上平靜的表情,再配上平淡語氣,總使氣氛略尬。即便如此,一幹人也十分給面子地附和。

一杯下肚,劉承祐掃著潞州文武,尤其是王守恩、高防、李萬超三人。

此番下潞州,看起來十分輕松順利,甚至有些索然無味。然,只需看三人的出身,便可知,潞州的順服是可預期的。

王守恩,遼州榆社人;高防,太原壽陽人;李萬超,太原晉陽人……不說其他,就鄉黨之間的“情誼”,便足以使他們親近晉陽。再加上,同出於河東武將集團,劉知遠勢力龐大,軍隊強悍,有成就大業的實力,在國家大義的感召之下,全城以降的抉擇,並不難下。

從城下始,劉承祐基本將人認了個全,既在宴席,趁著不算高昂的興致,開始安撫拉攏起人心。

看著臉色微怏的王守恩,劉承祐緩緩地說:“王巡檢家世顯赫,得潞州將士推戴,舉義方才如此順利。當年韓王(王守恩父王建立爵封韓王)挺劍越馬,與契丹戰,屢建奇功,聲威揚於華夏;今朝王巡檢與潞州諸軍,揮灑大義,共抗胡寇,實有韓王之風。父子兩代,共敵契丹,傳出去,也是一段佳話……”

對王守恩的誇獎,劉承祐當然屬違心之論,但是,有的話,縱使虛偽,也不得不講。

感受到劉承祐言語中的“親善”之意,王守恩來了精神,臉上笑容展開,沒有謙虛之意,卻說著謙虛之辭:“殿下謬贊了!末將豈敢與家父相提並論。”

大概是認為劉承祐心情很好,又受其那般恭維,王守恩眼珠子轉悠了兩圈,面露得色,朝劉承祐低笑道:“殿下,末將有一事容稟。”

“但講無妨。”劉承祐表現得很有風度,伸手示意。

見狀,王守恩眉毛揚了揚,捋著他修葺地很整齊的胡須,說道:“殿下,晨間舉義,殺趙行遷,控制全城,潞州士卒出力頗多。自古就是,有功當賞,府庫之中,尚有資財,殿下何不取之以慰軍心,士卒們受了賞,必定拼死報效……”

“另外,此前趙賊橫行,向全城軍民括錢,以致城中將校官吏拮據,生活困苦,殿下是否也分撥一二,以解其窘迫?”

王守恩話落,堂間一下子靜了下來,在場諸人神色各異,高防與李萬超詫異,郭榮嚴肅,張彥威冷笑,向訓不屑……

至於劉承祐,看著一臉“認真”的王守恩,不禁有種發笑的沖動。

冷笑!

這攜功邀賞,劉承祐還是頭一次遇見。聽王守恩之言,再考慮到其脾性,口口聲聲為士卒、將校、官吏請命,實則也是在替他自己請賞。若士卒都得賞了,那他這舉義功臣,又怎能少得了。

而觀王守恩那副理所當然的模樣,哪怕以劉承祐的心態,也不禁生出些怒火。

王守恩似無所覺,有點期待地等著劉承祐的反應。不過,劉承祐一時沒有說話,目光清冽,盯著手中把玩的酒杯出神,緩緩地拿起,小啜一口。

心知王守恩所請,惹惱了劉承祐,高防這個時候,立刻舉杯出聲,幹笑道:“殿下,王巡檢喝多了,此乃醉言,勿需在意……”

王守恩本就對清晨高防的阻撓不滿,此時見他又出言壞他財路,表情頓時一陰,正欲發作。

劉承祐此時放下了酒杯,目光恍過堂上眾人,幽幽道:“孤覺得,王巡檢所言,皆是實在話,甚是有理。將士們有功,自當犒賞;官吏們受苦,亦當撫慰……”

聞言,王守恩一下子眉開眼笑的,聲音高昂道:“殿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