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歷史記載,洪武二年,因北平遭元軍圍困,徐達和常遇春不得已兵分兩路。

徐達繼續在甘陜地區作戰,直至班師也只平定陜西,元朝猛將王保保(擴廓帖木兒)仍駐紮在沈兒峪(今甘肅定西西北)。

至於常遇春帶領李文忠在保衛北平後,沿路北上攻占上都,只把元順帝及元皇室眾人趕去了應昌(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西北部達裏湖西岸)。

而現如今,因為北平雖被圍但沒有求援,徐達和常遇春得以並肩作戰,雙劍合璧,兩人連續攻占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地,比照原史,提前一年逼得王保保逃往和林(哈拉和林,草原深處),並俘獲其全部家人。

另一邊,因為奔襲北平的四萬蒙古騎兵全滅,朱文正、李文忠、藍玉三人一路打到應昌,把元皇室眾人也提前趕去了和林。

總體而言,洪武二年北征比原歷史提前一年迫使元朝殘余勢力往應昌、定西一線北撤。

此番變化,於明廷是絕佳的好事,而於常樂而言,便是昏迷了兩個多月。

她自四月守衛北平城後,無知無覺昏迷至七月初七。

長時間的昏迷,她初醒時沒有力氣動彈,甚至沒有力氣發出聲音,幸好晚星、晚月寸步不離的守護。

常樂靠在床頭一小勺一小勺的,由晚月喂著喝特意煮得極爛極軟的白粥,別的山珍海味,她暫時都無福享受。

晚星拿著小本子稟道,“將軍正自甘肅回師,舅爺正從應昌回師。”

常樂點點頭,跟她預料得差不多,“即日起,兩位將軍的消息第一時間報給我。”

按照史書記載,常遇春便是於回師南歸途中,在七月初七病逝於河北柳河川,如今他不會再經過河北,可今日未過,到底還不算塵埃落定。

常樂的語速極其緩慢,比起昏迷前的明快仿佛是病入膏肓之人。

晚星擔心看她一眼,領命應了聲“是”後,繼續道,“六月初,京師功臣廟落成,皇上命論次諸功臣之功,徐達徐將軍為首,我們家將軍次之,第三、第四是朱文正將軍和李文忠將軍,至於舅爺正好居末。”

原史,功臣廟也是在這個時間完成,但功臣名單裏沒有朱文正,也沒有藍玉。

朱文正早早因犯事被朱元璋囚禁於牢,藍玉則因行事放蕩,在名將輩出的明初早期,他並未被朱元璋看在眼裏。

這兩位因自己的出現而改變了命運,但願常遇春也能躲過英年早逝的命禍。

常樂提著心神,祈禱這一日趕緊過去,也害怕這一日過得太快。

殿外傳來連連請安之聲,是在城外尋訪百姓的朱標得到消息趕了回來。

常樂稍稍坐直身體,晚星、晚月趕忙退到旁側。

朱標三步並做兩步,急急而來,“樂兒,你終於醒了!”

十五歲少年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兩個多月沒見,他個頭拔高不少,雙頰的嬰兒肥也略略褪去了些許,已初見了英姿勃發之態。

常樂:“晚星,擰張幹凈的帕子給殿下。”

七月盛夏,天氣熱,他走得也快,這會是滿頭滿臉的汗水。

朱標也察覺自己失儀,道,“我先去換身衣服。”

常樂含笑點點頭,目送他出了殿門。

可惜,還不等他回轉,常樂再次覺察到一陣暈眩襲來......

“小姐,小姐?!”

晚星、晚月嚇得眼淚直流。

以往從沒有這樣的情況,以往常樂醒後,靜養段時間便可恢復正常,可這回,怎麽短短半日又暈了!

朱標披散著還未擦幹的頭發匆匆而來,“太醫,快傳太醫!”

元皇宮的太醫本來是要被遷移到京師(南京)為朱元璋效命,因為朱標暫時駐紮北平,他為了心愛的好大兒,特意留了三位德高望重者。

可再德高望重的太醫也查不出來什麽,畢竟常樂真的沒病,她的小身板健康得狠。

朱標焦急地來回在殿內踱步,他實在想不明白常樂為何三番五次的暈倒。

據他所知的第一次是在秦淮河畔,邵榮反叛之時,第二次是在常府......蘇州平定之時?

第三次也是在常府,那時候發生了什麽特別的?

第四次是在北平城樓,第五次是現在......

朱標想破了腦袋,也沒想明白其中的關聯。

不知原因,沒有辦法,他再著急也束手無策。

他不知道,誰也不知道,這回常樂是笑著暈過去的。

今日是七月初七,她既然昏迷就代表歷史再次發生改變,代表她自去年至今的努力沒有白費,代表常遇春沒有按照原歷史那般死亡!

朱標看著臉色蒼白的未婚妻,強壓住心頭的擔憂,問道,“樂兒可有什麽囑托?”

晚月:“小姐原本打算盡快回轉京師。”

朱標眉峰微蹙,他在北平諸事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