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過往

陽春三月三,大雁往北遷;

重陽九月九,大雁往南走。

這是北方山村裏的人常說的一句老話,更是人們在春秋兩季常見的情景。

寶清縣境內的燕窩島,距離邊境不遠,這是一個二百多平方千米的孤島,三面環水,一片沼澤,是大雁棲息繁衍的天堂。

沼澤內,人跡罕至,其它大型猛獸更是無法涉足,有史以來,一直生活數十萬只甚至上百萬只美麗的大雁。

燕窩島的蘆葦叢中,遍地都是大雁的窩,在繁殖季節到來,蘆葦叢中到處是白花花的大雁蛋。

在這種時節,一個人如果能早晨劃著小船登島,提上籃子去撿蛋,傍晚歸來的時候,能撿拾到很多的大雁蛋,甚至能裝滿一條小船。

呂律還遠在上海即將前往燕窩島當知青,在火車上聽人這麽說的時候,對那些大雁蛋就充滿了興趣。

但在同時,他也在考慮一個問題:燕窩島附近的居民真的那麽傻,不知道去島上撿雁蛋發洋財嗎?

有這想法的時候,他也這麽問了出來。

那人說:“你大概還不知道吧,北大荒那地方富得很,糧食堆成山,街上的錢溜腰深不說,就連地上的黑土抓起一把來,使勁一攥能嘩啦往下流油!大荒裏還有三件寶貝,人參貂皮鹿茸,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人家那裏有那麽多寶貝和好吃的,誰還會稀罕那破雁蛋,豈不是因小失大,太小兒科了吧!”

這人把話說得很誇張,呂律聽得直搖頭,心裏邊不信,但卻被成功地引起了好奇心。

而就在同列的火車上,也終於有人聽不下去了。

這是個斷了只手臂的老兵,五六十歲的樣子,就正好是大荒裏的人,一番話,徹底打消了呂律對燕窩島那種美好情景的憧憬,他甚至一度想著,這燕窩島不能去,是不是該逃?

老兵姓馬,呂律現在對這個只有一面之緣的老兵,腦袋裏也有著很深的印象,但卻記不清名字了,對他之所以有很深的印象,還是因為他說的那些話。

老兵家就在烏蘇裏江江畔的一個小漁村,祖祖輩輩都靠捕魚為生。

按他的說法,三天兩頭就能吃上大馬哈魚,這種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最好吃的一種魚,不知道比大雁蛋要好吃多少倍。

那小漁村距離燕窩島不遠,在江面上捕魚能看到島上漫天飛舞的大雁群,多得數不清。

這話讓呂律開始相信那人所說的話,島上有無數的蛋,他開始暢想著撿大雁蛋發家致富的夢,他心裏的念頭很樸素:大雁蛋是比不上三寶那麽值錢,可蚊子再小也是肉,努力撿拾,聚少成多,發家致富也是很有可能的。

卻聽老兵接著說道:“燕窩島,其實啊,並不是什麽島嶼,而是一望無際的沼澤地,被稱之為大醬缸,那裏只適合大雁、丹頂鶴和白天鵝等大型水鳥們生存,人和其它動物休想踏入半步。

如果誰敢冒險闖入,就會深深陷入淤泥爛草中,變成一根根醬蘿蔔。凡是掉進去的人和動物,都沒有生還的可能!”

一句話,燕窩島會吃人!

剛剛生出的撿拾大雁蛋的夢想,在呂律心裏一下子戳破了。

他開始在想,這趟火車,怕不是拉著他們去送死的吧!

那人和老兵的話,呂律顯然是更相信老兵的,最起碼,他不相信這世上有這等好事。

本就茫然無比的心裏,也因這番話而有些恐慌。

好在老兵又補充了一句:“我也有好些年沒回去了,十萬轉業官兵進入大荒開墾,早已經在燕窩島建起了農場,這個時候,撿蛋應該會比較容易了吧。”

也正是這句話,讓呂律生出了先去看看再說的念頭。

就這樣,他糊裏糊塗地到了燕窩島,糊裏糊塗地在那地方一呆就是七八年。

他就像過河的小馬,當真只有自己親自試過,才知道深淺,才明白兩人的話,都跟現實脫節了。

初到燕窩島,還在進行培訓的時候,領導就不止一次地強調,不準進入沼澤地,列舉了大量每年進入燕窩島撿蛋,一去不復返的例子,讓他對那片近在咫尺卻望而生畏的地方不敢有過多的想法。

可他畢竟也只是個十五六五的半大小子,尤其是在看到同來的知青,有人居然帶了整套《薛丁山西征》的連環畫後,呂律的目光就死死盯在薛丁山彎弓射開口雁的事情上——箭矢直接從大雁嘴巴中射入的神技,又重燃了他吃雁撿雁蛋的想法。

都是差不多年歲的人,薛丁山能辦到,他覺得自己也能辦到。

俗話說:能吃飛禽一口,不吃走獸半斤。

呂律信心十足地找來彈性極好的水曲柳和鋼絲,將水曲柳彎曲綁上鋼絲做成弓,又用蘆葦杆木條制作箭杆,為了增加殺傷力,還在頂端插進鐵釘,一切準備就緒之後,跑到農場邊緣,靠近沼澤的地方,沖著飛落的大雁開弓放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