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2/3頁)

於是有人往更高的身份說去了,“那伊爾根覺羅氏的伊桑阿嫡孫女?”

雖說這伊桑阿已經逝世了,但是他為官期間任職禮部主事、禮部侍郎、兵部尚書等等官位,可以說得上是深受先帝和皇上信賴,且做了諸多大事,在百姓口中名聲很好,且是滿洲正黃旗人氏。

其第三子伊都立是個有才幹的,三十八年得了舉人,此後在內務府當員外郎,但明眼人可知這人只是還暫居員外郎罷了,此後不放下大錯,定能當上高官,其女就是他提及的側妃人選。

最重要的是這伊爾根覺羅氏是枝大葉大的家族,比起費莫氏可以稱得上是滿洲大姓了。

“還是不妥。”官位太低了。

這下子臣子們都面色緊繃,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怎麽感覺皇上選的不是側妃,而是嫡妃。

突然富察富寧安提起了一個人選——“董鄂席爾達有一嫡女,品行賢惠,儀態端莊,不知皇上可否滿意?”

這董鄂席爾達說來可就是來頭不小的人物了,為福陵總管大臣嶽瞻之孫、都統格禮之子,年少有為,還參與了當時的三藩之亂,在這之後被皇上重用,任用的官職不知多少,用深受皇寵一詞形容再貼切不過。

這樣的出身可以當上太子妃了,若是還不滿意,他就沒法子了,富察富寧安心裏嘆息,這對席爾達來說,算得上是天大的好事了。

畢竟眼看著皇上可不是在選側妃,而是太子妃啊!雖說當今四福晉沒有犯下任何過錯,但是其家族正是冒犯了皇室,不然那話也不至於傳出來,這不是明擺著不想認四福晉太子妃的身份了嗎。

四福晉不至於被皇上罷免嫡福晉之位,可是這家世頂好的側妃在太子未登基之前是側妃,在登基後就未必是側妃了,出於在朝廷上培養出的仔細敏銳的直覺,富察富寧安隱約察覺到皇上的想法為何,大清已經出了一個廢太子,不能再出第二個有汙點的太子了。

因而四福晉的嫡福晉之位會在太子登基之前保留著,但是在登基之後是什麽情況就不為人知了,畢竟烏拉那拉氏一族得罪皇室也成了總所周知的事,而四福晉始終沒有被皇上承認太子妃的身份也是廣為人知的事。

“朕允了。”康熙頭也不擡,一旁的大臣隱隱有些激動,心裏不停喊叫‘皇上萬歲!’,只因富察富寧安說中的是他的女兒,董鄂氏於先帝期間出了董鄂妃十分得寵,死後還被先帝追封為孝獻皇後,只是這種追封並不得人心,在那之後皇上給生母加謚,就未曾對孝獻皇後有過任何禮讓。

實則當時先帝已有嫡妻,孝獻皇後的名分算不上多正大光明,皇上也斷然不會承認自己有這一位嫡母的。

而現在時隔多年,董鄂氏的女兒終於可以入皇上眼了,也可以被允許進入後宮了,即便這只是一種可能,但這種可能就讓他心情澎拜了,太子側妃,等太子登基後,最起碼也是個妃位!

富察富寧安暗自惋惜,他自個兒也有女兒,只是弘暉阿哥嫡福晉是富察氏出身,他要是非得蹭一回風光,就是跟富察馬齊對上了,而且,就以皇上在這個時候給太子爺納側妃的舉止來看,皇上保不準是做好兩手準備的。

也罷,還是讓富察馬齊出這個風頭吧,他這會兒推薦自己女兒反而惹得一身騷,光是皇上這一關就難過。

他心裏暗自揣測著,康熙看了他一眼,又看向董鄂席爾達,心裏搖頭,席爾達的女兒自是在他想法裏出現的,現在不過是借臣子的口說出這話,當然要是他們能提出更為合適的人選,他也不是不能參考,人總有疏忽的,皇帝也一樣,他總覺得自己待廢太子處處妥帖,沒理由到老四這裏就差了一截。

……經過一番暢談,這些臣子還是退下了。

康熙略微疲憊,心道精力真是大不如前了,他是不可能一直守著皇位的,這天下會給老四接手,原想著等弘暉娶了嫡妻生下嫡子以後就可以將權力交給太子了,沒想到烏拉那拉氏在這個節骨眼上克制不住自己,也讓他看到這家子作為皇後母家的弊處。

以及老四福晉也實在讓他看不到身為太子妃的儀態和服人之處。

現今之策是走一步看一步了,他且看看董鄂席爾達的女兒如何吧。

……

數日後,皇上賜婚了。

命禮部尚書席爾達之女董鄂氏為太子側妃,擇良辰吉日成婚。

與此同時還有一道聖旨,命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孫女博爾濟吉特氏為太子側妃,與董鄂氏一道入府。

兩道聖旨一下,眾人目光頓時匯集在太子後院上。

這四位側妃可真是威風凜凜啊,哪個都占了天大的好處,為太子側妃,將來是少不了一個妃位了,或許能初封為貴妃,又或許能達到更高的位置,這都看以後個人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