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第5/11頁)

這當然也說明其實我把書裏的國足寫活了,寫的讓人願意對他們寄予希望了。

這其實對我是一種贊揚。

但同時,也給了我巨大的壓力。

如果我沒讓中國隊小組出線,會不會引來惡評如潮?

當然,雖然有這樣的顧忌,我也沒改變大綱說要讓中國隊小組出線。

在我一開始的設計中,中國隊的第一屆世界杯就是打完小組賽就打道回府的。

我猶豫的只是敢不敢,而不是要不要。

寫還是要寫的,而且要詳細寫。

寫一屆注定沒有結果的世界杯。

最起碼表面上看起來是沒有結果的。

但其實在我心裏,我知道這次世界杯雖然沒有打進淘汰賽,卻並非是毫無意義的失敗。

這一點我在施無垠的述職報告那章就借他的口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果能夠給未來的國足留下火種,那就算失敗也是值得的。

但怎麽定義這個“失敗”?

就像有讀者說的,打進淘汰賽,然後遇上法國,幹脆利落地輸掉也可以接受。

這種當然是失敗。

只是我覺得對於中國隊在本書中的世界杯這條主線來說,這樣不算失敗。畢竟第一次參加世界杯,就能打進淘汰賽,而且還是輸給了強大的法國隊,怎麽能算失敗呢?

簡直是一場“光榮的勝利”。

這樣一來,讀者們從情感上來說不會有絲毫覺得可惜的。

因為輸的很正常,就該輸。

我所謂的“失敗”應該就是有遺憾的,讓人覺得不應該這樣,其實應該可以更好,太可惜了,有點憋氣……

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麽要這樣?這不是和讀者對著幹嗎?

我當然不是和讀者對著幹,《禁區之狐》畢竟本質上還是一本爽文啊……

只是我認為這屆世界杯上的“失敗”對於書中這支國家隊,這些國腳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這就牽扯到我這本書的主題之一——成長了。

所有人都在成長,胡萊在成長,胡萊爸爸在成長,謝蘭在成長,王光偉、張清歡、陳星佚、羅凱……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他們都在成長。

利茲城這支小球隊也在成長。

中國隊、中國足球自然更在成長。

在校園篇裏我已經通過校園足球的發展描述了中國足球的改革和成長。

但這還不夠。

落到“國腳”這個群體上,其實是沒有成長的——到目前為止是這樣。

他們只是一群由個個角色組合而成的群體而已,並沒有形成一種共同意識。

但他們不可能一直這樣,在未來他們勢必是要成長起來的,要有變化。

這正成長不是實力上的成長,而是內心的成長。

陳星佚、張清歡、羅凱、王光偉、夏小宇……他們的實力其實都在增長,內心也在變強。可這是作為“職業球員”,而不是作為“國腳”,兩者是有著很大不同的。

職業球員踢球是為了賺錢,為了自己各式各樣的目標和理想。國腳踢球則是為了更多形而上的東西。

有讀者說讓他們不爽的原因不是中國隊不能小組出局,而是出局的方式,感覺太容易滿足了,沒有求勝心,提前認輸了,在平局和輸球都是出局的情況下,為什麽不拼一把?

這讓他們覺得這支球隊根本沒有一顆“冠軍之心”,那章標題就像是莫大的諷刺。

我得說這位讀者說的非常對,呈現出來的中國隊確實就是這樣的,也是我希望寫出來的效果——讓你看出這些東西,那說明我寫的還挺好,目的達到了……笑。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本書寫到現在三百五十萬字了,只有主角胡萊明確地說過他的目標是捧起世界杯。

其他人,哪怕是王光偉、張清歡、陳星佚、羅凱他們,都沒有表現出來自己在國腳生涯中的目標和野心。

第三卷第117章“胡萊的野心”裏,我就借用胡萊和張清歡、丁元海三位國腳的對話表現了這種差異。

丁元海覺得這次就算沒進世界杯也沒什麽,反正以胡萊他們的能力,下一屆世界杯預選賽肯定有戲。

但胡萊卻著急,因為再過四年,歡哥就二十八歲了,二十八歲職業生涯正值壯年的歡哥卻只能第一次參加世界杯,積累經驗。

這不是浪費嗎?

他希望中國隊能夠屆屆參加世界杯,這樣歡哥的天賦才不會被浪費。

他的這個野心嚇住了沒什麽遠大志向,只想把眼前比賽踢好的丁元海。

也讓張清歡這個曾經的國內頭號天才失神——因為中國隊次次都能參加世界杯會怎麽樣,就連他都想象不出來。

因為他壓根兒就沒想過,沒這個意識。甚至連去踢世界杯,他更多都是為了完成爸爸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