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關羽南下

徐和與司馬俱嚴格來說不是什麽正統黃巾,而是在張角等人死了好幾年之後才起事的。

他們雖然也了解了一些太平道綱領,但是在“學術”上,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

他們不知道該怎麽具體闡述太平道的綱領,便只能自己編一些符合底層需求的內容,以此哄騙他們加入,讓他們賣命。

比如黃天盛世裏大家不用承擔苛捐雜稅,不需要向官府納糧,每個人都可以有一百畝土地,每個人都能有兩三個婆娘,每個人都能吃飽飯,都能穿好看的衣服,住舒服的大房子。

反正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都有很好的日子可以過,相信黃天,就有了未來。

一通忽悠之下,倒也是有一些人願意相信徐和與司馬俱這一套道理,不過他們顯然沒有張角的能耐,忽悠不到太多人,不少人覺得他們現在的生活也不錯,官府也奈何不了他們。

只要打得過,別的都不是問題。

他們見識到了黃巾軍橫掃丹陽郡北部的戰鬥力,希望可以和黃巾軍聯合在一起,得到黃巾軍的武力庇護。

徐和與司馬俱也很快意識到了黃巾軍對於山越團夥來說的價值所在,所以他們決定以武力庇護和戰術指導為交換,換取山越集團對他們的一定的幫助。

這兩方面的合作非常愉快,揚州官府的日子就過得很難受,既然如此,他們也會想方設法讓朝廷難受,讓朝廷撥款。

但是桂褒沒想到的是,朝廷對此的反應,卻是嚴厲的申斥和軍隊的到來。

根據最新政策的安排,揚州被劃為江南軍區所屬地,江南軍區會被安排一支三萬人的中央漢軍入駐,統兵者乃鎮南將軍關羽。

桂褒不是很了解關羽,但是他也知道關羽是大將軍劉備最早的部下,據說一起起於微末,非常親近,關系很深,很受到大將軍劉備的信任。

正巧此時揚州地區的山越集團和黃巾軍沆瀣一氣,混在了一起,而揚州官府無能,不能鏟除奸邪,那麽就只能讓朝廷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鎮南將軍關羽不日就會帶兵南下,抵達揚州,隨時準備發起對山越集團和黃巾軍的戰爭。

揚州所有官員在戰時都要遵從朝廷的指令,聽從鎮南將軍關羽的命令。

關羽有所命令,他們都要辦理,不得有誤,否則關羽有權上表參奏他們,可以將他們免職。

且鎮南將軍關羽一旦接管戰爭之後,荊州、揚州和交趾地區原有全部的武裝人員都要聽從關羽的命令,一切軍事資源都要向關羽開放,如若不然,關羽也有權力罷免相關官員。

簡而言之,劉備通過雒陽朝廷名正言順的給了關羽節制一切的權力,整個戰區在戰時都要聽從關羽的調遣,如若陽奉陰違,關羽有權當場罷免此人,事後再向雒陽朝廷上報。

包括揚州刺史桂褒在內。

說穿了,荊揚二州和小透明交趾的太上皇來了。

這一消息使得桂褒的腦袋一陣一陣的眩暈,不曉得劉備是怎麽有勇氣做出這樣驚天動地的安排的,但是劉備就是這麽做出來了。

桂褒不是揚州人,他對揚州本地人的利益並沒有太大的想法,他更多的是來這裏混日子混資歷,想著有沒有辦法更上一層樓進入中央。

所以對這場飛來橫禍,他是滿滿的怨恨。

怨恨徐州人,怨恨前任徐州刺史董卓,怨恨廣陵太守和其他縣令,也有點埋怨不講道理就讓他背鍋的大將軍劉備。

不過怨恨到底,他什麽也沒有得到,不由得沮喪萬分,感覺自己前往雒陽高升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

但是他也意識到,現在關羽來了,對他來說並不全是壞事,因為他現在唯一高升雒陽的可能性,就在關羽身上。

如果能好好的幫助關羽處置後勤事務,說不定還能通過關羽獲得劉備的賞識,由此離開揚州這窮鄉僻壤。

不過他做了很久的揚州刺史,自然也知道揚州人、尤其是江南的揚州人有一種排外情緒,這種情緒針對江北的人其實是比較明顯的。

好事輪不到他們,背鍋就是他們,這樣的事情經歷多了,任誰都會對雒陽朝廷產生極度的不滿情緒。

而且關羽一來,顯然是要接管戰爭掌管資源的,也會調動各地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資源征戰沙場,屆時必然和當地人產生一些沖突,很難說雙方能夠和和氣氣的解決問題。

那到時候自己這個揚州刺史夾在中間豈不是左右為難、裏外不是人?

桂褒頓時陷入了兩難的憂懼情緒之中。

可是時間不等人,雒陽朝廷方面也不會在意一些蟲豸的想法,面對這些根本沒有家國情懷只有自己的蟲豸,劉備從來不會手軟。

於是江南軍區負責人、鎮南將軍關羽不等過年,於建安四年十一月便率領軍隊南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