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國家考察團(上)(第3/4頁)

郁思明看了一眼名單,發現葉教授這次帶的博士生中,有兩個為中科院出身,換言之,也算是他的學弟,只比他小幾屆。

心裏著實有些羨慕。

但郁思明畢業沒幾年便被高薪聘請去M國研究所工作,也獲得了想要的待遇,沒有什麽可遺憾的。

而如今在花間集,無論工作環境、設備的先進程度還是薪酬,均遠超市場水平,如今還有機會接觸到葉教授這樣的大佬,他對這份工作簡直不能再滿意了。

郁思明非常慶幸自己來到了花間集,並為明日的會面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第二天早上8點,葉教授率領考察團來到花間集2號入口處,畢景輝來得更早,7點半不到便到了。

葉晗與郁思明接待了一行人。

郁思明深吸一口氣,主動上前介紹自己。

葉教授沒怎麽表態,身邊一個名叫付慶元的博士研究員看了他一眼,眼中帶有些微驚訝和一絲嘲笑。

沒錯,他就是名單上郁思明的‘學弟’,中科院的校友,並在同一導師手下待過。

當初郁思明身為中科院的天才,不止一位導師稱贊,研究成果顯著,後被高薪聘請去M國的事跡也在校園流傳,算是一號人物。

那時候有多少學弟學妹羨慕,年薪百萬的待遇+高端的實驗環境,幾乎是每個博士生夢寐以求的工作待遇。

但國內人才濟濟,能達到的人鳳毛麟角。

然而現在,付慶元看了這位師哥一眼,心裏微帶不屑,也隱隱有一種壓制對方的快感浮現。

真沒想到對方會落到如此境地,在一個私人植物園內當研究員?

當真是今非昔比。

縱然教授說過這次考察的植物園不一般,但再如何也是一個私人植物園,坐落於W市這樣的二三線城市內。

而他們在首都的國家植物園工作,事業編制,無論薪酬待遇還是都超過其他植物園,又跟著葉教授做項目,是其他人擠破頭都無法獲得的榮耀。

不管怎麽對比,都比對方強好幾倍。

這位郁思明學長實在有些可惜。

……

葉晗帶著一行人來到展覽溫室。

現在正是4月底,溫度回暖至20多度,陽光不算艷烈,是比較適合的溫度。

展覽溫室穹頂的一片片‘玻璃幕墻’分別打開至不同的角度,自動調節光照和溫度,通風效果良好,好似春風拂面,夾雜著草木的清新,沒有絲毫的悶熱感。

很容易便能感受到與其他展覽溫室的不同。

而裏面的假山瀑布、爬藤綠植、小橋流水等布景設計,五大景觀區的標識,更是讓初次到來的畢景輝不由自主地四處打量,在察覺到後迅速收回目光。

展覽溫室而已,他們的植物園也有,沒什麽稀奇。

食蟲植物區在左手邊,一行八人徑自往這個方向走來。

然後齊齊站在玻璃窗面前愣住。

馬來王豬籠草。

作為專業人員,站在這裏的人全都認出了這種植物。

然而這種稀有的豬籠草因為地理、氣候、溫度、濕度等的限制,從來沒有如此茂盛過。

原本攀附於粗壯樹幹的兩株馬來王豬籠草、到達一定的高度後繼續沿著枝幹攀爬,如藤蔓一般纏繞其上。

從下至上每片葉子均超過一米,極為寬大、肥厚,葉片末端掛著巨大的捕蟲籠基本都在20-30公分,一個個耷拉下來,似乎能聽到裏面晃動的水聲。

而豎立於地面的最大捕蟲籠,尺寸更是大到驚人,居然有44公分!

好似一只淺紅色帶著花紋的水缸放在這裏,又寬又胖,上寬下窄,容積為3.8L,裏面裝有近3L的消化液,小型昆蟲就算不被消化液腐蝕,也會被淹死。

實在太巨大了。

6斤的消化液,用手拎都要費好大功夫。

考察團沒有任何一個人見過如此巨大的捕蟲籠,即使葉華西教授也從未見過,不由得湊近了看。

這就是獲得吉尼斯世界記錄的捕蟲籠,的確非同一般,視覺效果極為震撼。

國家植物園自4年前便引入了馬來王豬籠草,恢復用了大半年、而後精心培育三年,長出的最大捕蟲籠為34公分,在當時引起了一番轟動。

作為第一次引進並培育這種稀有豬籠草的植物園,能養出如此尺寸的捕蟲籠,所有的研究人員都十分滿意。

他們已經完美克服了原產地的種種限制,使其在國內成功培育,為國內的首例。再如何精心照料,也不可能長到和原產地一樣的尺寸吧?

然而花間集卻直接打破了原產地的最高記錄。

44公分的捕蟲籠,超出國家植物園10公分,近三分之一的高度!

這可不是努努力就能打破的微小差距。

付慶元看著標尺上的數字,第一次感受到這種被碾壓的感覺。

當時,葉華西教授已經是食蟲植物方向的負責人,他們也參與了馬來王豬籠草的研究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