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數學,不會就是不會(完)(第2/3頁)

南宋寫《數書九章》的秦九韶,當過知府,當過司農丞。南宋提出“楊輝三角”的楊輝,曾任地方行政官員。明朝,徐光啟,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反正,就沒一個人是把研究數學當成本職工作的。】

【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為縱觀這些朝代,秦漢的時候連教科書都沒幾本,整個還處於萌芽的階段。】

【直到唐朝,朝廷才稍微的重視了一下數學,國子監引入了算學,李淳風還為此修訂了數學教材《十部算經》,算得上是華夏數學史上的一個創舉。】

【在他之前,沒人系統的修訂前人所流傳下來的數學著作。】

【如果不是他的這個舉動,我們根本不知道原來祖沖之的兒子祖咆曾經提出過“祖咆原理”,用來算幾何求積。要知道,他父親祖沖之的《綴術》因為太難,在後期就失傳了。】

【而和祖咂原理同樣的內容,在西方直到17世紀才由意大利數學家卡瓦列裏提出來。】

老百姓們羨慕得直咂舌: “這家人的腦子都是怎麽長的啊?一個個都那麽聰明。”

老子是數學家,兒子還是數學家!——他們是不知道祖眶的兒子其實也是數學家,要不然更得羨慕。

有混不吝的少年悄聲嘟嚷道: 這有啥?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會打洞。所以他的功課才會這麽差。

這話還沒說完,就被身邊的老娘給拎起了耳朵: 小兔崽子,說什麽呢?!

“哎呦,疼!娘,輕點兒……”

邊上的父親忙安撫自己渾家: “別氣別氣,你想,他比咱們聰明一點,他兒子又比他聰明一點,這一代一代下來,可不就更聰明了?

南北朝。

祖家喜氣洋洋。

祖咱剛開始有點懵,祖咱原理是哪個?自己研究過挺多東西的呢。一提到幾何求積,他大概就明白了過來: 原來是這個!

不免有些得意,原來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這個理論的人嗎?祖沖之拍了拍他的肩,贊許的道: 不錯。祖暄這下更得意了,甚至還有幾分激動。

要知道,自己父親在數學一道上的天賦驚人,他所遇到過的任何難題只要拿給父親一看,很快都能得到解答。久而久之,不免就有一些挫敗感,甚至是幾分自慚形穢。

現在得到了父親的認可和誇獎,對於祖眶來說甚至比得到仙畫的承認還要更讓人高興!

唐朝。

李淳風情不自禁的臉上露出微笑。

他想要保持自己得道高人、仙風道骨的形象,但嘴卻像是有意識一樣不停的向上彎起,根本止不住!

哎呀,沒想到數學卷也能有自己呢。李淳風飄飄然的想。

他下意識的回顧了一下自己修訂的那些數學書,然後再結合這一期仙畫所講的內容,那種內心的熏熏然立刻就冷靜了下來。

還是有很多地方要改!

尤其是幾何這一塊,他原本自己不是特別熱衷,也並不是很懂,所以將這一塊的內容省略了很多。但現在看來,幾何是非常重要的!

又想到現在華夏數學的輝煌和後面的大廈傾頹,一直到路小柒那個年代才勉力追上來,他感覺身上的責任感和擔子更重了。

李淳風瞬間在心中制定了接下來對這些數學書籍的再次修訂計劃,直接將自己的工作排到了幾年後。

妥妥的工作狂人。

【唐朝甚至還在科舉裏面加上了明算科。讀書人可以通過學習數學來獲得官職,可以說是文明的一大進步!】

【但是呢,他的遺憾在於,他重視了卻又沒那麽的重視。】

一大群學子以及來替主家看榜的仆人們圍在皇榜前面,仔細的

找著自己的名字。周圍恭喜之聲絡繹不絕。

李兄,恭喜你高中進士。“王兄,同喜啊,你亦榜上有名。”

“哎,我不過是明算科及第而已,就算是謀得官職,也不過是從九品下。你可是進士科出身,以後就是天差地別呀。

“王兄別這麽說……”他口中雖謙虛,但臉上得意,也並未否認這一點。

而另一位垂頭喪氣,暗自發誓以後自己的孩子絕不再考明算科,一定要擠到進士科去。這就是明算科和進士科的區別。

【因此,到了晚唐的時候,明算科直接因為應考的人太少而被撤了。】

【本有可能大步前進的數學科目,由此夏然而止!】

【到了宋朝和明朝的時候,官學中也有算學這一科,但再也沒有唐朝這樣專門以數學來取士的設置了。】

【這在官本位思想橫行的古代,基本就可以宣告,數學這一科的沒落。】

這下,不單單是李淳風,在太極宮中的李世民和眾位大臣們都覺得與有榮焉。

仙畫誇了大唐哎!

尤其是提議將算科加入到科舉裏面的臣子,更是面上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