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數學,不會就是不會(二)(第2/4頁)

祖家一些沒什麽數學天賦的小孩子們躲在角落裏滿臉苦色,又一臉同情:

原來,還有人和咱們一樣慘啊!

別人家的小孩,學學經史就行了,他們家的小孩,要學算術,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算術。沒想到,居然有人和自己一樣慘。

心裏忽然就平衡了不少呢。

這時候,聽到旁邊的大孩子含笑著問他們: “說起來,你們的阿拉伯數字適應得怎麽樣了?小心祖父明日抽查。

小朋友們一愣,臉皺得更苦了。換來旁人愉快的笑聲。

【在商高和周公對答之後的幾百年,古希臘文明開始進入到了數學的繁盛期。】

【阿基米德、亞裏士多德、泰勒斯、畢達哥拉斯、歐幾裏得,這些輝煌的名字銘刻在了那一片歷史的天穹下。】

在恢弘的希臘神廟前,一位位身穿長袍的赫赫有名的大學者出現了。

畫面定格在其中一個人身上。

【這裏面,影響最深遠的當屬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

【歐幾裏得在公元前300年就寫出了《幾何原本》,然後,就被譽為“數學的起點”, “科學的聖經。評價非常的高。這本書的確是很牛的,在此後的一千多年的時間裏,歐洲的數學教科書都是它。】

【甚至到現在,全世界中小學生所學的幾何知識,大部分都還能在這裏面被找到。】少年時期的牛頓在劍橋的書店裏買了一本《幾何原本》。

考官對他道: “你的幾何基礎知識太過貧乏,如果不補上這塊短板的話,再怎麽樣都是沒有用的。

牛頓回到家後,立刻就拿出了那本已經積了一層灰的《幾何原本》。這本書也成了他常常翻看的一本書。

【《幾何原本》直到明朝末期的時候,才傳入華夏。】

【帶它進入華夏的,是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而看出了它的價值的,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啟。】【這個故事之前我們也講過。】徐光啟跟隨利瑪竇學習西方科技,甚至為此皈依了教會。

在翻譯了一大批文稿之後,徐光啟對利瑪竇說: “關於道德和信仰的書籍已經翻譯得夠多了,接下來我們應該印一些關於西方科技的書籍。

利瑪竇欣然同意。

兩人一致選擇了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

利瑪竇對他道: 這是我們歐洲人學數學必須要學到的教科書。徐光啟問: “和大明所學有何不同?”

利瑪竇思索了一下後給出自己的感受: 華夏的數學也很好,但風格不同。這裏的數學有著各種各樣的命題,但是都沒有證明,任何人都可以給出狂野的想象。

“但《幾何原本》不同,它的每個命題都是有確切的證明的,即使再固執的人也無法推翻它。”《幾何原本》的書頁被一頁頁翻開,出現了一行行文字以及各種幾何圖形。【可惜的是,那個時候可能已經太晚了。】【科技的一點點萌芽已經無法挽救千瘡百孔的大明。】

……

明朝。

朱元璋重重的嘆口氣,不過已經被重創過幾次之後,對此早就平靜接受了。他點點頭: 的確是救不了。

一本數學書籍而已,怎麽可能挽救一個王朝的傾覆?

比起這個,他更在意的是之前講的小冰河時期,越來越冷和那些天災什麽的,還是要好好儲備。

數學嘛,朱元璋現在還不怎麽把它放在心上,漫不經心的對身邊的大臣道: “待船隊下次回來,讓他們看看那邊有沒有這本書。

屬於,順手而為就行了。

真要讓朱元璋為了這本書,或者是為了數學,大費周章的來做點什麽,他是不願意的。明

朝崇禎初年。

徐光啟已經完成了對《幾何原本》的翻譯,並且將它上呈給了陛下。

如今,《幾何原本》已經成為了太學中的教科書,人手一本。這讓徐光啟覺得有些欣慰。但,此時聽到仙畫的評價,不免面色蒼涼。

“算了,大人。”他的心腹幕僚道, 您該做的也已經做了,剩下的,就聽天命吧。

徐光啟緩緩搖頭: “這幾年,陛下勵精圖治,國內時局有所好轉。仙畫的出現,或許就代表著大明的氣運還沒有消亡。

不能就這樣認輸。

或許還有希望。

【那是不是從古代起,西方的數學就已經更優秀?】

【其實不是的。】

【可以說在十四世紀之前,華夏才是這個星球上數學最為發達的國家。】

【古希臘數學或者說古歐洲數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的幾何非常突出,可數論、算術方面卻稍遜一籌。】

【因為古歐洲是沒有十進制的。】

【大家看看古羅馬的數字符號就知道了。】古羅馬的數字,I、Ⅱ、Ⅲ、IV、V、V…前面的尚且算是相對簡潔,越到後面越復雜。

【從1到20,都有單獨的符號,那到了21,表述方式可能就是20+1,就更復雜。】【那更別提他們的算式表達了,根本沒辦法進行大數字運算。】路小柒放了三組算式來做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