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上可九天攬月(一)(第2/4頁)

李斯也在一旁,臉上泛起震驚之色: 原來我們生活的土地竟然是圓的。扶蘇喃喃道: “那為什麽我們竟然沒有掉下去?”有人可以站在圓球之上的嗎?

而民間,在一開始的震撼之後,也像是炸開了鍋一樣在討論。

這天竟然這麽大?

這是我們平時看到的星星?也太多了,這宇宙該多大啊?

“那是銀河吧?那是我們每天晚上都能看到的銀河吧?可銀河看著就是一條長河,為什麽卻是這樣的形狀?

太陽竟然是一個燃燒的火球?原來不是金烏神鳥啊!

“竟然不是天圓地方嗎?我們生活在一顆球上?難怪仙畫一直叫地球,真的是顆球!”

“你們有沒有看到開頭的時候,那個從地球上升上去的繩索?那是什麽?難道後世之人已經建了索道可以連通地球和月亮?

大家激動的點都不一樣,嘰嘰喳喳,討論得好不熱鬧。

尤其是在酒樓茶肆甚至是大街上的,站在一起的人不管認不認識,是男是女,都忍不住能搭著講幾句話。

而這裏面最興奮的,卻是那些一直都在研究天文的學者士人們。

落下閎正匆匆的趕去劉徹在的正殿,這下站在半道連路都走不動了,全身都在哆嗦,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嘴唇顫抖,念念有詞: “蓋天說果然是錯的……原來渾天也是錯的……地球是圓的,圍著太陽在轉……對,就應該是這樣,這就解釋了晝夜長短,四季更叠……

落下閎只覺得能在自己有生之年見到這副場景,了解到宇宙的真諦,真是這輩子已經值得了,即使現在死去也了無遺憾了。

東漢的張衡同樣激動得連手都在顫抖,連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這一段過後,他還在心中回味。

這時候有小黃門前來: 太史令,太後娘娘宣召您入宮覲見。張衡應諾,知道必定是因為仙畫,急匆匆的入宮去了。

宋朝的沈括、唐朝的李淳風、元朝的郭守敬、明朝的馬蓬瀛、清朝的王貞儀等等,也都醉心於這

一段影像當中,原有的觀念受到沖擊,而原本自己思想中的懵懂之處一下子就變得明晰起來。

很多問題一下子就有了答案。

或是眼含淚意,或是凝眉思考,或是奮筆疾書。

沈括放下毛筆,忽然想起了之前的生物卷所提到的顯微鏡和微生物,忽然感慨: “世間之至微至小,與至浩至大,莫過於此。

小到細胞中的一個分子,大到星系中的一顆恒星。或許後世一直強調的科學,研究的就是這宇宙之中的奇妙。

沈括恨不能仙畫能把後世的那些知識都講一遍才好,才能滿足自己心中陡然升騰起來的熱血渴望。

【事實上,人類仰望星空的歷史來源已久。或許在他們才剛化為智人的時候,就已經懵懂的看向頭上的天。五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就已經有“北鬥九星”的概念,還有著最早的太陽崇拜。】

【可見我們的祖先早就已經將視線投向宇宙。】

在一片黃土的遺跡上,考古學家們正在認真的進行發掘。

幾個古老的大大小小的陶罐被錯落有致的放著,從半空之中俯瞰,卻是連成了北鬥七星的形狀。而在它們的左右兩側,還有兩個陶罐。

考古人員介紹道: 這應該是北鬥七星的輔星和弼星,左輔右弼。加在一起就是北鬥九星的模型。這一片應該就是仰韶文化當時的天文台。北鬥九星在古代經常作占蔔之用。

“而且你看,這些罐子的大小和五千多年前北鬥九星的亮度也是一致的。這顆星更亮,那它對應的罐子也就更大。

古人們對於後世的各種考古已經見怪不怪了,反正他們好像什麽都當成寶。這些看上去一片黃土的東西,也看成是寶貝。

雖然還是有那麽些別扭,但那也只是一瞬,稍後立刻就變成驕傲和得意: “咱們華夏的老祖宗就是聰明。

五千多年前就能認識北鬥九星。

他們現在言語之中已

經對“華夏”頗有了歸屬感和認同感,覺得自己就是華夏子民。李世民隱隱的認識到了這一點: 這其實就和修族譜是一樣的。

都是去挖掘祖先裏面有哪些厲害人物厲害事跡,然後建立起某種榮譽感,族人們才會以自己身在族中,冠上姓氏而為榮。

推而廣之,一個朝代和一個文明也是這樣。

而後世之人如此熱衷於考古也並非為了金銀財物,而是為了這種精神上的傳承。李世民覺得自己悟到了。

然後他立刻在心中把之前想到的建第二個淩煙閣的念頭的緊急性往前又提了提。就是不知道這天文學上面,他大唐是不是出了什麽了不得的人物?

【事實上,華夏的天文學是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學科之一,剩下三個是數學、農學和醫學。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前,華夏的天文學一枝獨秀,是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有著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