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前途光明(第3/3頁)

“首先對方的企業,要想把他們的產品遍布我們塞北,如果這些事情,全部由他們派人過來操作的話,這樣的經營成本會非常的高昂。”

“而且由於他們是南方人,到這邊來難免水土不服。由工廠派出來的銷售人員出面,去很多部門進行必要的聯系和溝通,他沒有我們當地人的優勢。

所以,可以預見:如果他們事事都親力親為的話,這個經營的成本,是任何企業都扛不住的。

而且展開工作的效率,也會很低。”

“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即便是他們把產品投放到了市場,那麽續的跟進呢?如果遇到產品出了什麽問題,他們能有我們本地的人這樣及時的、和客戶進行溝通,協商解決嗎?”

“第三點,這些大廠。通過授權我們來代為加工他們的產品,並且全權負責塞北的銷售工作。

這樣一來,可以有效節約他們的配送成本、管理成本。”

羅旋解釋道:“如果一個生產企業,在全國各地都派駐銷售辦事處的話,那麽它的運營成本,將高的嚇人。

而且辦事處設立的多了,後續的管理,又如何能夠跟得上?比如說,如何防止不必要的浪費?

怎麽控制招待費用,差旅費用?怎麽監督辦事處的職工,他們平時的工作出勤情況?”

其實設立銷售辦事處,其中還有個很大的風險:如何有效遏制辦事處負責人、和那些職工們挖墻腳?

要知道設立一個辦事處,必然就會牽涉到運營經費和人員工資。

而搞銷售的人,他們其實最擅長的……就是搞經費。

這種東西,讓人防不勝防。

無論制定出多麽嚴格的經費審核措施、費用控制措施,那也是無濟於事的。

企業的財務管理,要求的是一板一眼、絲絲入扣。

而一個企業在外做銷售的人,首先追求的是一個靈活、需要他們根據不同的情況,立馬做出不一樣的反應。

以便於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減少企業的損失。

於是沖突就來了:企業的財務要求嚴謹、需要做到收支相符,收支兩條線。

而這些駐外辦事處的負責人,往往遇到很多突發情況的時候,需要他們先斬後奏、先支出了再報賬。

如果嚴格按照財務制度來管理的話,那這些駐外辦事處,就將變得做事死板、反應遲鈍。

久而久之,辦事處就會名存實亡。

采購站負責人聽了羅旋解釋半天,最終終於明白過來了:為什麽上海日化這麽大的企業,他們願意和十裏鋪公社,聯合辦廠的根本所在了。

聯合辦廠,

可以有效控制銷售成本、節約配送費用、提高市場占有率。

而且還能對當地市場的突發情況,做出及時的應對。

在面對區域市場的時候,往往外地企業派過來的工作人員,沒有本地人辦事的效率高,這是肯定的。

如此一來,能夠和當地有社會活動能量的單位,聯合辦一個小廠。

倒不失為一個雙贏的好方法。

“這對於我們一無技術,二無資金的小地方來說,就叫借雞下蛋。”

羅旋最後定調:“對方提高了他們企業產品的銷售量,而我們則掙到一些人員工資、也學到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與此同時,這對於我們塞北解決就業、增加稅費收入、升級產業結構,也是有極大的幫助的。”

負責人聽完,沉吟片刻之後點點頭:“聽你這麽一說,這個聯合辦廠,確實是個好法子。”

“但是!”

采購站負責人面色一沉:“這個產品的質量,畢竟沒有經過驗證、還沒有得到我們塞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

因此,我只能同意小批量的進一批貨,然後再分配給各縣級供銷社的日化門市,進行前期試銷售。”

“如果這個產品,確實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到時候我再增加采購量,怎麽樣?”

羅旋大喜:“請領導放心,我一定會用實際銷售成績,向領導您提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自個兒別的本事可能一般般,在羅旋非常有信心:自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銷售額給迅速提高到一個,可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高度!

在這個時期,

任何商品的銷售,基本上就是擺在櫃台上,任憑顧客挑選。

營業員的態度,都是“愛買不買、不買不勸”。

在這種幾乎談不上、有任何競爭的環境下,自己要是還不能把這幾款產品,賣的火爆的話……

那幹脆,就跳無定河去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