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崩潰(第2/2頁)

甚至白川長信銀行現在名下就有很多的不動產,單單商業大廈就有十六座之多。

虎之門大廈、芝公園大廈,都屬於它。還有諾幹的公寓、地皮,這些也算是資產的一種。

白川楓初步的打算,是把它們委托給白川不動產管理。

該出租的出租,該賣的賣,實在不行就自己建公寓留著出租。

未來東京人口還會增多,根本不愁租房的人。

初步預計這些不動產帶來的房租收益,絕對比貸款的利息高。

既然如此,那它們就不能算是不良資產,而是變廢為寶。

長銀和北都銀行的合並,算是在業務上完成了互補。

一個擅長企業貸款,一個擅長消費者。

二者的結合,預計在兩年後邁上正軌,三年後實現盈利。

在前面這幾年虧損應該是不可避免的事,畢竟霓虹現在的整體金融環境正處於寒潮來臨之際。

在長銀被合並,白川長信銀行新成立不到半年後,霓虹又有銀行消失了。

這次是真的破產,而不是被合並。

首先是兵庫銀行、阪和銀行、德陽城市銀行,這些地方性的小銀行。

它們因為體量有限,抗風險能力也比大銀行差了不少。

所以最先倒下的就是它們,緊接著證券公司也開始破產。

這些小銀行以及債券公司的接連倒閉,仿佛導火索一般,讓霓虹的金融業局勢快速崩塌。

尤其是94年,東京協和協和信用合作社和安全信用合作社。

由於它們向EIE集團提供了超額貸款後,面臨著無法收回的局面,從而陷入了破產危機。

對於這兩家信用合作社問題的處理,時任日銀總裁三重野康曾發表宣言。

“救助所有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並不是中央銀行的工作。”

於是,這兩家信用合作社進行了破產處理。

而利用自己的職權,擅自挪用兩家信用合作社資金的高橋治則,也被警視廳逮捕並送去了踩縫紉機。

隨著這些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破產倒閉,金融寒冬正式來臨。

為了應對破產越來越多的中小型銀行,大藏省幹脆成了一家以保護存款人為目的的“清算銀行”。

期間其實大藏省銀行局,也私下裏試探過若幹個大銀行。

問他們如果要設立處理問題銀行的接收銀行,是否願意出資。

但是大型銀行都表現的很冷漠,自己都一堆的問題,哪有功夫去資助這些小銀行?

甚至白川銀行這裏也被大藏省問了,但長銀還沒消化,白川楓哪有精力去折騰其他。

再說了這些小銀行,八城他們都評估過了,沒有值得出手的地方。

這一波小銀行的倒閉潮,白川長信銀行內部評估之後,很可能會持續兩年之久。

等兩年之後還有第二波,那時候可能就是那些大銀行該倒黴了。

見到情勢不妙,國會繼上一次撥付12萬億的專款救濟金後,不得已準備再次撒錢。

因為情勢越來越惡化,之前評估的50萬億壞賬已經成為歷史,這個數字搞不好就要翻倍。

金融海嘯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還在肆虐,霓虹的普通民眾也越來越感受到了那分寒意。

隨著時間進入94年,突然大批量的企業開始裁員。

這幾年不僅金融業一片混沌,其他行業也漸漸步入了蕭條的地步。

在90年的時候企業銷售額是1428萬億日元,到了今年這個數字是1485。

換句話說就是,這四五年的光景,霓虹的經濟基本陷入了停滯。

不,準確的說應該是倒退。

因為隨著日元的升值,在90年時企業的利潤是50萬億,到了今年就變成了35萬億。

經營利潤暴跌30%,甚至情況還在繼續惡化,因此感到到寒冬的各大企業都在縮減成本。

於是別說以前一年發幾次獎金了,現在補貼都少的可憐。

更甚者很多人連工作都保不住,那個為了搶大學生,一送就是幾十萬日元的場面一去不復還。

遭受了降薪、削減福利、裁員、找不到工作等一連串打擊,人們這才恍然驚醒,似乎黃金時代結束了~

不僅普通民眾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對企業而言又何嘗不是?

曾經讓整個霓虹都引以為傲的DRAM芯片業務,如今霓虹企業占據的市場份額只剩下40%多了。

比起最高峰時的80%多,直接腰斬,就這情況還在繼續惡化。

不過諷刺的是制裁它的老米,自己的份額也沒起來,倒是毫無存在感的棒子不聲不響拿下來近30%的份額。

然而蕭條剛剛開始,失去的平成年代,才堪堪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