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總會屋(第2/3頁)

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期間,那時候隨著明治維新的興起,股份制公司的概念也被引入了霓虹。

既然是股份制,又是上市公司,那麽群體股東自是不缺。

按照東證交易所的規定,在市場一部上市的企業,其股東至少在2萬名以上。

隨著股市交易的進行,這些發行的股票可以被任何股民所購買。

於是漸漸的以此為土壤,一部分擁有股份公司若幹股票的股東。

他們濫用自己的權利,向公司要求不正當財物或是收取賄賂的人就誕生了。

而這些股東所結成的利益團體,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總會屋。

按照霓虹的《商法》和《會社法》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在每年的某個時期舉行一次定期股東大會。

持股數量達到法定份額的股東,均具有參加股東大會的權利。

對於上市企業來說,尤其是大企業。他們每年舉辦的股東大會,往往會有上萬人參加。

人一多了,那就什麽鳥都有。

一些別有心事的人,通常會抓住上市企業的痛點,質問企業經營者是否需要對某些事負責。

他們雖然只是一群微不足道的小股東,但是當著上萬人的面,企業高層反而常常會被弄得灰頭土臉。

而日本人好面子的習性與生俱來,如果在公開場所被指責、或者不顧形象地與人爭吵,會被認為是違反傳統的恥辱。

這些企業高層是絕對不屑於在股東大會上,和那些小股民爭吵或者辯解的。

所以為了盡快結束股東大會,企業經營者面對那些刁難者要麽是和稀泥。

要麽就是私下應允好處,讓這些小股東在股東大會上安分一點。

久而久之,股東大會就淪落成了“面子大會”或者“鼓掌大會”。

而那些嘗到甜頭的小股東,一看這似乎也是一種生財之道啊。

於是在有心算無心之下,他們利用法律漏洞成為各家上市公司股東大會的常客。

他們起初自稱“職業股東”,拿手好戲就是在大會上大肆喧嘩、大放厥詞,質疑公司經營的方方面面。

如果公司無法對他們的問題作出應對,他們便極力宣傳公司的運營失敗。

又或者造謠領導者人品道德不可信,借以打壓股價,使公司經營者損失慘重。

久而久之這些職業股東所結成的“總會屋”,幾乎成了上市企業無比頭疼的麻煩對象。

再後來為了避免可能的損失,大多數公司經營者會采取回避政策,即花錢買平安。

他們每年給總會屋支付一定數額的保護費,防止他們在股東大會召開時前來鬧場。

在這種縱容之下,總會屋的胃口越來越大,他們開始不滿足於僅僅在股東大會上一展身手。

他們更試圖深度參與到很多公司的決策與經營之中,甚至不惜為此挑動爭鬥與發動流血事件。

在百年的歷史過程中,總會屋甚至還和山口組幹過架。

隨著60年代霓虹經濟的發展,因為上市企業越來越多,總會屋規模也是一再擴大。

地產、通信、交通等事業背後都有他們的影子,而極道與總會屋在控制大公司的需求方面可謂一拍即合。

總會屋負責控制股東,極道則負責為他們提供安全保障。

彼此配合之下,總會屋曾經一度擁有6000多人的規模。

而且,由於利益交換的關系,許多黑白兩道的大佬都拿總會屋,作為權力尋租的中間渠道。

商界、政界無一幸免,甚至有人暴言說“全日本的企業沒有人能逃得過總會屋,一個也沒有”。

這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足以看出總會屋在霓虹如日中天的地位。

而隨著那麽多年的發展,你以為總會屋只會在股東大會上搞事嗎?

這樣想那可太簡單了,作為剛精中的戰鬥機,總會屋早就發展出了一套成熟完備的“股東大會參與體系”。

不僅有詳細分工,還有“一條龍包爽服務”。

比如那些錢給的到位的企業,總會屋就會派人在會上大叫“我沒意見、贊成、萬歲!”。

他們用這樣的動作來打斷那些真正有想法和意見的股東的發言,進而剝奪普通個人股東參與經營的權利,保證股東大會盡快結束。

瞧瞧,只要錢到位,剛精也可以變成馬屁精的。

以前總會屋不是沒打過白川電器的主意,奈何對方的股價一直居高不下,並且在外流通的股票還非常少。

結果導致混進去的總會屋人員,在股東大會上所面對的竟然大多數都是,穿著白川電器工作服的本社人員!

看著那密密麻麻的本社員工,哪怕是剛精也得掂量一下,當面吐槽白川電器所帶來的後果。

再說了因為有了第一勸銀的庇護,總會屋多少還是顧及著彼此的顏面,沒有太過去針對白川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