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章 回城的同學

王愛萍是宋陽明的老同學,不過和龔士啟初中、高中都是同學不一樣,她是高中的同學。

王愛萍是知青子女,這點和宋陽明一樣,但是又有著不同。

當年宋援朝他們返城回了老家考進了大學,畢業後結婚才有的宋陽明,而王愛萍的父親在當知青的時候在當地結了婚,娶的是一個當地村裏的一個女人。

返城的時候,由於王愛萍的父母一個是知青一個是農民,而且當時已經有了王愛萍的姐姐,所以她父親考慮到老婆孩子的原因並沒回城。

隨著時間的推移,回城的知青越來越多,王愛萍的父親卻一直沒走,而改革開放之後,城市裏的生活越來越好,下鄉的地方卻依舊那麽貧窮,哪怕王愛萍的父親因為是知青在當地找了一份工作進了單位,可她母親卻依舊是農村人,一家四口生活過的很是艱辛。

滬海前些年還拍過一個電視劇叫《孽債》,說的就是知青子女的故事,這個電視劇由於拍的非常真實,還在滬海還引起了極大轟動。

王愛萍和她姐姐和電視劇裏的孩子差不多,只幸運的是她們的父親沒有拋棄她們留了下來,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雖然父母感情很好,王愛萍和姐姐也一直在父母的愛護下長大,可下鄉的地方畢竟落後貧困,而且對孩子來說很難有什麽未來可言。

所以後來有了知青子女回城政策,這個政策能夠讓留在當地的知青子女能回到父母出身所在的城市,有改變自己的未來機會。這個政策下來後,王愛萍的父親和母親討論後下決定把王愛萍送回滬海學習、生活。

按理說,姐妹兩人都是有資格的,可因為王愛萍的姐姐那時候已經結婚了,還懷了孩子,所以就放棄了回城的機會。

雖然上面有政策,但要回城也是有條件的,首先就是滬海老家這邊需要有親戚接收,這樣才能讓回城知青子女有生活的家並且把戶口遷入。

王愛萍的父親在滬海的親戚有不少,可最終能接受王愛萍的是她的姑姑,就這樣按照政策當年王愛萍一個人踏上了去滬海的火車,對於這個父親一直掛在嘴邊不知道念叨過多少回的自己的“老家”王愛萍充滿著好奇和遐想。

王愛萍的姑姑是個不錯的人,可是家裏的條件也不怎麽樣,首先就是居住問題,滬海當時市民居住環境都比較差,一家好幾口擠在小屋子裏的情況比比皆是,沒辦法只能自己想辦法,這也是滬海人充分發動腦筋,在“螺螄殼裏做道場”的來源。

王愛萍到了滬海後就住進了姑姑家裏,小小的,不足三平米的閣樓就是她的天地,別看地方小,這已經很不錯了,要知道姑姑家的表哥連住閣樓的資格都沒,晚上睡覺的時候是拿著門板再加幾把椅子當床的。

王愛萍因為是女孩,再加上姑姑和父親的關系從小就很好,為了更好的安頓侄女,這才把這個小閣樓特意給了王愛萍。

就這樣王愛萍在滬海落了戶,開始了她的新生活。

戶口折騰完後,接下來就是學籍了,按照政策王愛萍在已經開學的高中插班念書,當年分配的就是宋陽明他們的班級。

相比其他同學,從小地方來到大城市的王愛萍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首先她的滬海話不流利,普通話也說不好,帶著一種大家很難聽懂的西南地方口音。

其次,王愛萍的穿著打扮和同學們也有區別,換一句話來說就是有點土,再加上高中的孩子發育比較快,王愛萍當時又在竄個子,衣服褲子穿在她身上變得緊巴巴的,此外她的身材又很好,這樣看起來尤其讓人注意。

為了掩飾這點,王愛萍特意把自己的辮子給剪了,留了個男孩子似的頭。可就算這樣,略緊的衣服穿在她身上依舊顯得婀娜,讓不少同學私下忍不住議論紛紛。

另外,滬海的教育層次自然不是小地方能比的,要知道滬海的教育水平和師資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從小地方來的王愛萍在當地時學習成績還算不錯,可到了滬海入學後就不怎麽樣了。第一次摸排考試,王愛萍就考了個全年級倒數第一,如此大的差距讓王愛萍偷偷哭了好久。

王愛萍是一個很倔強的女孩,她後來靠著自己的努力,和老師還有同學的幫助,漸漸適應了滬海的學習生活,成績也慢慢提了上來。

可是因為基礎太差,王愛萍高中畢業的時候沒有考上大學,最終選擇了念中專。

中專兩年,王愛萍就去了一家機械廠上班,工作很是辛苦,但能在滬海紮根並有穩定的工作,王愛萍自己已經很滿意了。

如果一直這樣的話,王愛萍的生活雖然比不上出身好學習好的同學,但相比許多普通人來說還是馬馬虎虎。畢竟這個社會上,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而已,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對於普通人而言並不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