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潮縣能人

一晃就到了1987年的2月下旬。

春節過完,一切漸漸都恢復了正常,林宇航手上的工作也更忙了起來。

去年年底,林宇航就和班子的同志對潮縣經濟工作進行了匯報和討論,並且提出了根據潮縣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潮縣地方特色為主的產業結構,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同時建立本地的開放區,對外招商引資。

林宇航的想法得到了班子同志們的認同,並且在很大部分上給予了支持。

一月份,經上級批準,潮縣開發區項目成立,林宇航親自擔任組長,副組長由班子的另外兩位同志擔任,同時還從各縣局單位抽調精兵強將加強力量。

目前手上最重要的工作除去開放區和其他產業外,第一個項目就是潮縣的皮革制品。

之前林宇航對潮縣皮革制品不是很了解,在和宋援朝溝通後,他回到潮縣進一步進行了調研,這才發現潮縣皮革制品並非像他想象的那樣沒有基礎,反而早在1926年時候,潮縣就有皮革制品生產了。

潮縣制革廠在1926年成立,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現代工業意義的皮革制造廠,主要的產品大部分供應滬海市場,甚至還有不少出口。

當年的潮縣制革廠名氣可不小,潮縣當地還出現了不少個人性質的皮革制作私人工坊,在1950年前後這些產業達到了一個高峰,1956年時,由於公私合營的緣故,潮縣制革廠成為了國有企業,同時把許多小作坊全部給兼並了。

潮縣制革廠發展到現在規模不算小,全廠擁有173名職工幹部,這樣規模的制革廠雖然比不上滬海、燕京這些大城市的國有企業,但在潮縣本地來說卻非常不錯了。

關鍵是技術力量和制革工藝,雖然在計劃經濟中制革廠逐步走了下坡路,但這些依舊保留著,直到現在,潮縣制革廠依舊擁有一大批工藝精湛的制革師,這讓林宇航極為欣喜。

欣喜是有的,問題也同樣存在。

由於在改革開放後,潮縣制革廠並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再加上長期的計劃經濟導致企業管理上的僵化和思想落後,潮縣制革廠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基礎,卻沒把握住機會。

市場開發後,國內整體經濟日新月異,有些群體靠著自己的能力先富了起來,這些變化導致潮縣制革廠中有不少職工起了心思,逐漸有離開廠子自己幹的念頭。

潮縣離滬海很近,相比內地城市,潮縣對於外面世界的信息來源更多,再加上潮縣人的頭腦靈活,想法多,膽子大,覺得在國有企業這麽幹下去沒有盼頭,再加上這些年國家已經有了允許私人注冊企業成立工廠的政策,一些有技術有能力也有渠道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現在潮縣制革廠已經有幾個職工以停薪留職或長病假的理由自己出來單幹了,搞了作坊或者小廠,而且還幹的很不錯。

由於這些人的起頭,就更讓潮縣制革廠的職工心思動了不少,換句話來說現在潮縣制革廠外面看起來有模有樣,實際上卻已人心渙散,全廠上下除了一些臨近退休混日子,又或者沒有進取心的人外,許多人都有了學著之前離開的幾個人方式,拉出去自己幹的念頭。

邱建軍是制革廠的老人,早在他爺爺一代就在制革廠工作了,不過當年是跟著老板幹,到了他父親那輩制革廠成了國有企業,端上了鐵飯碗,等到他進廠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年代初的時候了。

邱建軍的制革手藝是祖傳的,他爺爺是當年制革廠的大師傅,他父親還當過制革廠的副廠長,現在老爺子已經退下來了,邱建軍如今是制革廠的技術科科長,主要負責廠裏的技術工作。

整個制革廠,除了幾個臨近退休的老制革師傅外,就數邱建軍的制革手藝最好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廠裏對他極為重用,把他從普通工人一步步提拔到了技術員,後來又擔任了技術科科長。

再加上邱建軍一家三代都在制革廠工作,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未來邱建軍和父輩祖輩一樣走上廠領導的崗位極有可能。

可是,這兩年廠裏的情況變化很大,隨著改革開放的影響,人們的心思越來越活,尤其是當有些老職工離廠出去單幹,短短半年靠著自己的手藝就賺到了普通工人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收入時,人心產生了變化。

就像邱建軍,雖然是技術科的科長,可他一個月的工資加獎金也不過才70多元,相比普通人來說雖然不錯,可和那些賺到大錢的老同事相比,邱建軍這點工資簡直不值一提。

因為邱建軍的技術是有目共睹的,挖他的人自然也不少。比如一家私人小制革廠就承諾,只要邱建軍肯去他那邊幹,一個月就能給他開500元的工資,這一個月的公司能頂得上邱建軍大半年的收入,邱建軍怎麽能不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