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勾搭

張斌能在香江混出頭,除了他膽子大外,心思縝密也是重要的一點。

之前的見面雖然只是接觸,但他從一些試探和細節也摸清了趙明磊和汪娟的底。

和他最初猜測的一樣,這兩個人都是有背景的大院子弟,而且來頭似乎不小。不過這也是正常的,這樣的買賣可不是走水路運點服裝和家用電器什麽的小打小鬧,這可是正宗的“大買賣”,沒有點過硬背景和關系根本不可能幹這個。

如果他判斷的沒錯,這個買賣合作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至於他所提出的定金和風險問題倒也不是故意騙趙明磊他們,道上的確有這樣的規矩。

一旦合作成功,張斌的“商業帝國”就能再進一步,可不是之前的貨,他們談的這買賣利潤極大,哪怕張斌在原來的成本上已經加了不少利潤,但對於內地來說依舊還有很大的空間。

至於貨源,張斌早就安排好了,一部分是從國外來貨,到時候轉個手就行。

還有一部分是道上的關系,張斌現在在道上大小還是有點地位的,道上混的開車行和修理鋪的不少,這裏面有著許多外人不知曉的內幕,比如一些從特殊渠道收來的車子在修理廠改頭換面,然後再從其他渠道出手,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張斌來之前已經找人打聽過了,這種方式甚至還能預定款式,到時候只要想要那一款對方就能搞到那一款,至於價格遠比國外渠道的更低不少,這樣一來利潤就更高了。

其實真追究起來,國外渠道的來源有部分也和香江本地的來源差不多,這是這個行業的慣例,當然真正追究起來也沒這個必要,因為貨到客戶手上都是經過處理的,不是專業人士根本看不出來。

張斌當過知青,相關的書籍早在當年就看過無數遍,裏面的內容也是背的滾瓜爛熟。

書上說過,當利潤達到10%時,便有人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有人敢於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時,他們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而當利潤達到300%時,甚至連上絞刑架都豪不畏懼。

對於這個說法張斌以前是不以為然的,而當他回到滬海跟著宋援朝做衣架買賣,為了利益最終分道揚鑣,然後又因為事發跑到羊城,接著又在鵬城做了那麽大的事坐船逃到香江,又在香江漸漸混出頭。

他的經歷完全證實了書上所言不虛,只要有利益可言,什麽事都能幹得成,如果不成那麽就是利益沒有到位的緣故,這已經是張斌的座右銘了。

正是因為如此,張斌並沒有在酒桌上顯露出一副急迫要做成這筆買賣的樣子,反而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他做出這樣的姿態就是想讓對方造成一種錯覺,哪怕他自己內心深處是很迫切的。

見過面後,張斌暫時留在了羊城,每天不是在賓館睡大覺就是帶著小弟出去閑逛,仿佛一個來內地旅遊的香江商人一般。

等了幾天,心裏有些焦慮,甚至覺得是不是主動找高老板打聽打聽情況,免得這個生意就這麽吹了。

但張斌還是按捺住了,他知道上趕著的買賣不是買賣,一旦他這邊先主動,那麽雙方的主動權就到了對方手裏,對下面的合作是非常不利的。

就這樣,張斌硬忍著繼續耐心等待,還好他等的時間不長,才又過了一天,高老板就找上門來,說對方要和張斌再見一見,繼續談一談細節。

第二次見面沒像第一次那樣在酒桌上,而是比較正規地找了個地方。

準時抵達,汪娟和趙明磊已經先到了,大家見面熱情地握了握手,中間人高老板幫他們泡茶,等泡完茶後找了個理由就先出去了,留下他們三人自己談。

趙明磊開門見山說關於價格問題他們這邊可以接受,可現在對於定金的問題還是要商討一下。不是他們不肯付定金,是因為一旦直接定金打給張斌,巨大的風險就全部轉移到他們這邊了,為了利益的保證,他們必須也要確保張斌這邊不會出問題,畢竟大家是第一次合作,有些話還得提前說清楚的為好。

汪娟在見面第二天就和張黎明打了電話,電話裏說了這個事,這也是張黎明的意思。

張黎明在電話提醒汪娟,不要忘記之前大柵欄的事,做生意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好,至少也要有可靠的中間人擔保,現在這個買賣可不是當初做服裝,當初趙明磊做服裝就是上了香江騙子的當,差一點弄的血本無歸,這樣的事可千萬不能再發生了。

對此,汪娟也是深以為然,在同一坑跌倒兩次不是煞筆麽?所以對於如何操作,確保雙方的利益不受損是重中之重,這幾天汪娟和趙明磊也想了好幾個辦法,這才約見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