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骨感的現實

一家企業有三個核心部門,分別是生產、銷售和財務。

生產暫且不說,相比後兩者目前司特公司的生產方面還是讓宋援朝滿意的,可在銷售和財務方面,卻有些不盡人意了。

倒不是他們的工作做的不好,從實際成績來看還是不錯,可在宋援朝認為卻有許多不足。

當然,這也不能怪這兩個部門的負責人,因為目前市場現狀和許多政策的原因,使得有些工作展開有相當的難度,比如銷售公司就是這樣,孫耀良不是沒看到這點,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很難達到宋援朝的要求,尤其是面對銷售和市場迅速擴張之下,忽略了其他方面也是情有可原。

至於財務這一塊就更不用說了,司特公司的財務部從最初成立到現在都是在原基礎上形成的,財務部無論從財務經理到下面的普通會計、出納這些職位,基本都是從原本的國企財務轉變過來的。

如果單單以做賬的水平和能力來說,這些人還是勝任的,但從一家大型公司的總部財務角度來看,他們在工作中並沒有“大財務”的概念,只是各自負責一攤,把賬做好,不出差錯而已。

這樣的財務部並不符合宋援朝的要求,宋援朝需要的不是一個僅僅能做好賬能做賬的財務,他要的是一個能夠從財務角度體現企業管理價值,做到從財務角度上協助企業管理,進行數據分析並及時提出問題的財務部。

說句實話,當宋援朝看到報表裏的數據時心裏是有些惱火的,可當聽完孫耀良的解釋,同時對方誠懇地承認了錯誤後,宋援朝冒起來的火漸漸壓了下去。

孫耀良有錯,但這個錯很大問題並不在於他,而在於當初制定這個經銷商分級制度不完善和忽略了目前計劃和市場並行的現實情況。

此外財務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司特公司雖然是合資企業,可它這個合資企業有著不同,說白了是有部分先天不足的。

應安妮是司特公司的大股東,名義上的老板,但在當初推動合資的時候,應安妮手上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團隊,除了露絲外,應安妮所注冊的公司其實就是一個空殼子。

合資之後,新的團隊組成有些差強人意,尤其是財務這一塊,依舊沿用之前分廠的人員,這樣的財務部在最初運行沒什麽問題,可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能力的不足和傳統思路的局限性就暴露出來了。

現在財務部是由應安妮管著,從這點來說應安妮是財務部的老大,實際的財務總監。

可應安妮不是財務出身,她學的是管理,而且又沒有豐富的財務知識,從這點來看出現目前的情況也是必然。

宋援朝沉思起了,司特公司今年是第二年,去年的主要任務是布局和市場推廣,而在今年大致的布局已經完成了,隨著再過兩個月羊城的分廠正式投產,從華北到華東再到華南,然後中原包括西南西北地區大致覆蓋,那麽接下來的重心就是依托布局對國內市場的全面發展。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宋援朝打算用兩到三年時間完成這個計劃,一旦計劃完成司特公司在國內市場就占據了絕對主動,先一步擁有了完整的市場體系。那麽未來國際飲料(食品)巨頭進入中國,以司特公司的先手而言,未必沒有一拼之力。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這十多年裏市場包括企業都處於野蠻發展的程度,許多後世赫赫有名的企業和品牌都是在這個時間段打下的基礎,如果錯過了這個黃金時間,那麽未來可想而知。

時不待人,宋援朝感受到了緊迫感,司特公司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迅猛發展的。可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宋援朝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耀良,你覺得經銷商制度和我們之前使用的直供銷售制度哪一個好?”宋援朝抽了口煙,對一旁的孫耀良問道。

孫耀良有些意外,他沒想到宋援朝突然會問他這個問題。

當即孫耀良皺眉想了想,過了片刻才道:“這個我也說不上來……”

“這有什麽說不上來的?你可是銷售公司的總經理,對於銷售制度你最有發言權了,怎麽?和我還藏著掖著?”

“呵呵,這怎麽可能,對別人或許,可對你三哥自然是有什麽說什麽的。”孫耀良笑著搖搖頭,接著神色正了正道:“這兩個制度在我看來各有利弊吧。”

宋援朝擡手做了一個讓他繼續說的手勢。

孫耀良說道:“我們先說之前使用過的直供銷售模式,這個模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直供銷售就是跳開傳統的中間商(經銷商)環節,直接控制銷售終端。這個模式的好處也在這裏,跳開傳統的中間商(經銷商)環節,首先產品毛利率有一定的上升,其次能夠直接面對市場,第一時間得到市場信息的反饋。此外因為直接控制了銷售終端,對市場的覆蓋也做到了最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