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調整

“對於這個問題公司有什麽預案?”宋援朝直截了當問。

露絲來前就已經想好了,當即說道:“我認為讓銷售公司針對目前的各口味產品對地域做一個分類,然後根據這個分類調整各分公司的產量和產品銷售,這樣的話就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

“不過老板,我覺得目前還是暫時繼續維持一段時間現在的產品銷售,畢竟我們各分廠的投產和市場全面銷售剛剛開始,現在的數據並不能作為最終銷售調整的支持,所以在數據收集方面我們必須慎重,一旦產品口味確定後就得對後續的生產和銷售做全面的調整,這個調整幅度可不小。”

露絲一旦進入工作狀態就和平常完全不同,一副精明強幹的樣子,她極為認真對宋援朝建議道:“從這個情況也能看出公司在部門劃分中的弊端,作為總經理我建議在公司盡快成立市場部,市場部的主要職責包括建立完善的營銷信息收集、處理、分析、交流,協助銷售公司制定銷售計劃,制定產品上市規劃,負責媒體和廣告商的洽談……”

露絲擔心宋援朝不清楚市場部的重要性,特意說了一大堆關於市場部的職責,宋援朝認真聽著,同時微微點頭。

目前國內企業還沒有市場部這個說法,宋援朝在原來一分廠時期把供銷科一分為二,同時分離了供銷職能直接成立了銷售公司,這已經是對原本供銷系統的一個改革了。

但這個改革並不徹底,其實目前銷售公司除了擔任銷售工作外,還承擔了市場部的相當職能。

銷售和市場是兩個緊密合作的部門,在外人看來銷售部和市場部的職能有很多方面重疊,甚至後世有些公司銷售和市場不分,大部分工作職權劃分不清,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

銷售部門做的是實際工作,市場部門是從公司戰略方向制定宏觀計劃,輔助公司決策者對公司經營的判斷方向,同時為銷售部門提供數據支持和其他服務。

一個好的市場部門在一家公司中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這點宋援朝心裏非常清楚,但問題在於宋援朝之前並非不知道市場部的作用卻沒有在司特公司內部設置這個部門,真正的原因是目前國內還沒有合適這個職位的人選。

現在國內各行各業人才急缺,尤其是大學生作為高級知識份子,是所有單位爭搶的香饃饃。

別說大學生了,哪怕是中專、高中畢業生,許多單位同樣也給出了優厚的條件。

人們的觀念開始轉變,從讀書無用論直接轉變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再加上體制和鐵飯碗的誘惑力,像司特公司這樣的合資企業在這方面占不到任何優勢。

宋援朝告訴露絲,對於市場部的成立他是認可的,可市場部的人選呢?尤其是主管市場部的負責人選又在哪裏?

作為市場部的負責人,可不是普通的供銷人員能夠勝任的,哪怕孫耀良作為銷售公司總經理,在宋援朝的眼裏他擔任這個職務也不合格。

倒不是宋援朝覺得孫耀良的能力不行,而是人有長處也有弱點。孫耀良在供銷方面是一把好手,可畢竟以往的工作經驗和他一直所處的工作位置注定孫耀良更適合實際工作,而不是搞這些。

宋援朝手上的人才極度缺乏,雖然司特公司已經在各地和當地的教育部門展開合作,開始了技校方面的自有人才培養,可這些人哪怕畢業後也是作為普通職工使用,並不是作為管理層來使用。

當然也不是絕對的,也許未來這些人中會有人脫穎而出,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成為公司的中堅力量。就如同曾經的宋援朝那樣,他那時候不就是從臨時工幹起,靠著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管理層麽?

對於這個問題露絲給出了一個建議,就是從國外聘請專業的人才來負責市場部的工作。

宋援朝沉思了起來,他點起煙靜靜想著,一時間也不知道是同意還是否定。

相比國內,發達國家在商業上要完善許多,這點不得不承認。而且發達國家的人才儲備也遠比目前國內強許多,國內要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人才儲備程度還得走很長一段路。

在2000年前大學生依舊是天之驕子,直到2000年後,更準確地說是1999年的大學擴招開始,大學生的含金量就大幅度下降。

之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到後來隨隨便便就能上大學,每年大學生畢業數量開始不斷攀升。

擴招之前入學的大學生畢業人數在經歷了整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時期,在2002年達到了145萬人,2003年擴招的第一批大專生畢業開始,這個數字一下子就從145萬達到了212萬人。

2004年是280萬,2005年是338萬,從這些數字的變化足以能看出大學畢業生數量的大幅度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