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新廠

除了張敏敏外,就是羅琳的唱片發售了。

早在春節聯歡晚會之後,全國上下就在翹首以盼羅琳的第二張唱片。

這張唱片在國內是三月初上市的,短短不到一個月裏銷售量就創下了新高,哪怕羅陽早就有所準備依舊被全國各地要貨的數量給驚到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羅琳這張唱片銷售量超過第一張唱片是鐵板釘釘的。

除去國內發行外,香江公司也在打造羅琳在香江的第一張唱片。

羅琳去年在國內大紅大紫,尤其是今年年初上了春晚後,更成了全國家喻戶曉的人物。

但在香江,羅琳卻是一個徹頭徹尾沒人知道的新人,而且羅陽在國內銷售的第一張唱片中除了宋援朝寫的兩首歌外,其余的歌曲都是翻唱。

這樣的模式在國內沒任何問題,可在香江就不行了。香江對歌曲有著嚴格版權,如果直接把羅琳在國內銷售的唱片改頭換面拿到香江發售,那麽羅陽的公司包括羅琳本人就會面對無休無止的法律訴訟。

所以這一次在香江的唱片發行除去前兩首歌外,把國內銷售第二張唱片同樣也是宋援朝寫的另外兩首歌放了進去。但這樣加起來還是少了,僅僅四首歌根本不足以一張唱片。

還是宋援朝指點了羅陽,他上次去香江後就拜訪了香江當地的幾位著名作詞作曲家,從他們手裏拿到了幾首適合羅琳演繹的歌曲版權,然後再加上原本的四首歌總算湊足了一張唱片的發行數量。

這張唱片已經錄制完了,錄制的地方是在滬海,母帶完成後羅陽已經送到了香江,前些天,也就是羅陽趕回燕京參加畢業典禮的那天,正式在香江發行。

羅琳的歌能在香江歌壇有多少反應,這誰都無法知曉。

香江歌壇是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環境,最早香江歌壇也是由國語歌曲作為主流。但在七十年代開始到八十年代初期,粵語歌曲逐漸取代了本地國語歌,這個時代基本是粵語和本地英語歌曲大流行的時代。

等到八十年代中後期,本地英語歌曲逐漸退出香江市場,成了小眾,粵語歌曲基本占領了香江歌壇90%的份額。

九十年代後,國語歌曲才漸漸再一次開始流行,九十年代末隨著國內迅猛的發展和香江本地歌壇市場的疲軟,國語和粵語才有了相對抗衡的實力。二千年後,國語歌曲數量逐漸超過了粵語歌,但就算這樣粵語歌曲依舊有著很大市場,這是香江特殊環境所決定的。

羅琳當然不會粵語,她連一句粵語都說不來,她唱的全是國語歌。

雖然宋援朝給她的幾首歌都是經典中經典,但能否對得上這個時代的香江人胃口,這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羅陽並沒在乎這些,他在香江開公司其實沒有太大在香江發展的想法。香江是一個排外很厲害的地方,羅陽去了幾次後能很明顯地感覺出來。再加上香江娛樂界魚龍混雜,外來資本、本地資本,還有那些不屬於白道的資本大大小小都有。

在這種情況想要出頭是很難的,再加上羅陽也不想和當地一些勢力同流合汙,所以羅陽的公司說白了主要業務還是在內地,香江只是一個對外窗口而已,其目的是為了做事便利,再加上香江的娛樂界發達,羅陽意圖通過這家公司為自己打下基礎,積累實力。

羅琳在香江的第一張唱片充其量是有棗沒棗打三竿,看看市場的反應。再加上有了在香江發行唱片的資歷,羅琳在國內的地位也更加穩固。羅陽的算盤打的不錯,宋援朝也認可羅陽的這樣操作方式,走出去再回來,從而鍍上一層金,這種模式在八十年代非常常見。

既然回到了滬海,宋援朝處理完張勇的事後就忙碌起滬海工廠和分公司的事來。

經過這些日子趕工,滬海公司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廠房已經落成,設備也已到位,金陵那邊派了些核心員工過來一方面是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和試生產技術指導,第二方面也是為了即將到來的開工做準備。

滬海這邊的工人招收還算順利,畢竟知青回城直到今年還有陸陸續續沒徹底結束,這些回城的知青不是像宋援朝他們有能力考上大學,也不像李大琪他們那樣有能力靠自己創業的。

許多人都是普通人,他們離開家鄉短的三四年,時間久都十來年了,走的時候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回來的時候卻已經是二十多近三十的成年人了。還有不少還已經結了婚,老婆孩子好幾個,拖家帶口。

這些人大多數家庭條件不好,生活相對困難,能解決工作問題的只是一部分,大部分人的工作問題是一個老大難,他們這些群體除知青的稱呼外,也有了一個新的名詞,這個名詞就是“待業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