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煙火

老年人的想法就是這樣,在一個地方呆幾十年了,搬到新地方人生地不熟,心理這關就過不去。

宋援朝記得前世的時候張家阿娘一家因為動遷的原因就這麽搬走了,那時候宋援朝也是,一些熟悉老鄰居都去了新家,新家雖然比以前住的地方條件好多了,但那些在身邊的東西也隨即消失。

雖然搬到新家後宋援朝離張家阿娘她們並不遠,平時有時間也會抽空去看看她。可是新工房和弄堂是完全不同的,缺少了鄰裏鄰往的瑣碎,更沒了那種在弄堂裏充滿生活的氣息。

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張家阿娘搬到新家後沒多久身體就漸漸大不如以前了,再加上樓上樓下年紀大的人走樓梯很不方便,張建國夫妻那時候要上班,孩子也漸漸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白天的時候家裏也沒什麽人,一個老人孤零零的又出不了門,只能靠著收音機或者電視機打發時間。

想到這,宋援朝心裏輕嘆了一聲,他前世的時候何嘗也不是如此啊!老人的寂寞和孤獨宋援朝深有體會。

走進弄堂,看著熟悉的四周,宋援朝腦海中突然有了一個想法,也許他可以改變前世這邊的格局,前世的時候這個弄堂被直接拆遷了,裏面的居民也全搬走了,在原來的舊址上這邊建起了三幢高樓,雖然新的大樓富麗堂皇,看起來比原本陳舊的弄堂要漂亮許多,但鋼筋混凝土的森林卻永遠失去了原本的生活感覺,也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喧鬧和人氣。

回憶往事,宋援朝記得這邊是96年左右動遷的,動遷討論大概在95年上半年,也許自己可以在94年左右直接和區裏談一下關於這邊的房地產開發事宜,當然宋援朝沒打算和前世的房地產開發商那樣把這邊一拆了之,然後再建高樓大廈。

宋援朝的想法是針對這個弄堂進行徹底改造,也就是用後世的那種“新裏”方式來改造,保持原來的風貌,從內部結構和地下入手。

這樣的話舊弄堂就成了新裏,居住條件大大改善,同時也成了一道獨有的風景。

滬海有名的地標“新天地”就是這樣的模式,當然新天地是商業性的,宋援朝要做的是居住性的,這和同樣有名的“建業裏”有些類似,不過建業裏采取的是全部動遷安置後再改造出售的模式,但宋援朝不打算這麽做。

宋援朝也許會選擇部分動遷安置,部分由居民自己出錢購買增加面積的方式來進行改造,雖然前期可能會掏一部分錢壓力比較大,可從遠期來看,幾年、十幾年後的升值幅度卻是驚人的,更重要的是能夠把這邊的人氣和延續幾十年的東西完好保存下來。

要做到這一步不是容易的事,弄堂裏有多少戶人家,面積又有多大,投入需要多少,初步估算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不過宋援朝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做到,哪怕投入再多也是值得的。

宋援朝沒想在這上面賺什麽錢,因為他只想把自己熟悉的東西給完好保存下來。這裏有他的家人,有朋友,有那些生活幾十年交往的老鄰居,更重要的這裏有自己的家,有父母和祖輩留在這裏的痕跡。

如果這裏沒有了,那麽這些東西就徹底消失了,永遠也找不回來了,宋援朝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此時此刻,他牢牢記下了這件事,等時機成熟後一定會去做。

回到弄堂的時候張家阿娘正在撿菜,因為馬上就要吃午飯了。

小浩子和小萍萍他們要十一點半下課後回家,等吃了午飯休息一下又得回校,張家阿娘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節奏,小萍萍之前還沒讀書的時候會跟著阿娘一起撿菜,幫著準備午飯,可現在兩個孩子都上了學,張建國夫妻又在上班,家裏也就她一個人。

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把菜籃子裏的雞毛菜挑出來,一邊撿著一邊和隔壁的李家阿婆聊著天,說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家常事,卻聊的津津有味。

“阿娘!”遠遠就看見張家阿娘,許久不見了,阿娘的精神看起來不錯,但頭發卻比宋援朝上次走的時候更白了些,看著她慈祥的面容,還有脆耳的講話聲,宋援朝鼻子微微一酸,連忙快步走了過去。

年紀大了,聽力有些不濟,張家阿娘微微愣了下,似乎在判斷是不是有人在叫她。一旁的李家阿婆反應快,聞聲擡頭一看就拍著阿娘的胳臂笑道:“快看!是援朝回來了,你的大孫子回來了!”

“啊!援朝回來了啊?”張家阿娘急忙朝著手指的方向看去,雖然眼神稍差了些,卻依舊能看清不遠處那個正朝著自己快步走來的人不就是宋援朝麽?

下意識地站起身,張家阿娘臉上露出掩飾不住的笑容,情不自禁朝宋援朝走去。

三步並成兩步,宋援朝上前攙扶住張家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