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熟悉的陌生人

一夜的火車,宋援朝抵達金陵後直接就去了一分廠,離開的幾天時間他一直牽掛著廠子裏的情況,現在的聯系實在是太不方便了,宋援朝很是懷念二十一世紀後那種便捷的聯系和信息傳遞。

想到這他不由得想起了電訊的發展,又聯想到了李叔的設計和即將到來的國內電訊大變革。

今年年初的時候,宋援朝從李叔那邊拿到了關於出入中續器的設計資料,整理之後就讓秦正國幫忙在香江找尋專業人士對其中的技術應用進行評估,同時開始籌備。

前些時候,秦正國給宋援朝打來電話,他告訴宋援朝評估結果出來了,李叔的設計非常不錯,根據專業人士的判斷,雖然這些設計相比國際先進的技術有一定差距,但從技術角度來看更簡單可靠,而且對於目前國內市場很具有實用性。

對此,宋援朝果斷讓秦正國以盛華公司的名義在鵬城成立了一個盛華電子技術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由香江盛華總部和海外投資公司進行控股,作為全資的外資企業在鵬城落戶。

這家公司成立後,又在下面成立了一家研究所和電子廠。目前研究所還在籌備過程中,秦正國正在香江和內地到處挖人,至於電子廠直接收購了一家香江小型企業和服裝廠一樣拆遷至鵬城園區,目前以普通電話機產品和半導體組裝為主,先開展這部分的業務,等時機成熟後直接再上馬出入中續器和程控交換器項目。

李叔那邊宋援朝已經讓李大琪去溝通了,作為一個高級工程師,又是專業的技術人員,李叔在單位並不被重用,相反還受到了多次排擠。

與其繼續留在電子廠受氣倒不如去盛華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工作,宋援朝直接給李叔開出了極為優厚的條件,對此李叔目前還在猶豫過程,但宋援朝相信李叔一定會接受的,先不說他們之間的關系和李大琪身為盛華股東的身份,僅僅能在盛華施展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在老單位繼續這樣庸庸碌碌無所事事,無法展現抱負這點就無法抗拒,以自己對李叔的了解,他最終肯定會作出正確的抉擇。

宋援朝很期盼電子公司能夠在這方面早日拿出成品填補國內空白,從而借著電訊發展的機遇迅速占領市場,從而快速壯大起來。

服裝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礎的輕工業類,在改革開放初期這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是最適合也是最容易發展起來的。

宋援朝非常明白這點,所以他很清楚目前盛華公司繁榮的背後所隱藏的各種隱患。

服裝業包括整個紡織品行業在整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的確紅極一時,可當隨著時間邁向九十年代中後期,這個行業不可避免地蕭條下去。

蕭條的原因有許多,比如貿易戰,西方進口大國對我國紡織品的限制和關稅壁壘等等,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進入的門檻實在太低了,凡是有點能力和資金的人都能幹,全國上下類似的工廠遍地開花,其他的不用說僅僅是離滬海不遠的通州地區,小小的一個縣級市在二十世紀末居然擁有上千家大大小小和紡織品有關的各類工廠,如果放到全國範圍這數量更是龐大。

看見一個行業火紅,大家一股腦全湧進去,然後為了拿到訂單拼命無序競爭,自己和自己人先打了個頭破血流,弄得利潤直線下降。

許多行業就是這樣給折騰死的,服裝(紡織品)行業就是如此。

低門檻的產業競爭力不強,這點宋援朝很清楚,盛華公司在目前初期或許可以用這種方式快速積累,從而完成短時間的壯大。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的不斷變化,這些產業必然會走向夕陽。

宋援朝成立電子公司的目的一方面是他前世的時候就是搞這行的,很清楚國內電訊行業的發展變化,二來也是想借這個方式讓盛華有提前轉行的打算,根據宋援朝的計劃,目前盛華的主業依舊是服裝(紡織)行業,畢竟這個行業在現在屬於“現金奶牛”的存在,能夠為盛華集團提供大量的資金儲備,同時也能解決鵬城地方投資和工作崗位需求。

不過這個行業宋援朝沒打算長做,最多幹到九十年代初期就打算出手,把手裏的這些相關產業給賣掉。以九十年代初期的市場來看,進入這行的人太多了,正是賣高價的最好機會,而到哪時候,宋援朝其他產業經過幾年的積累也到了自我造血並且收獲的時候了,這樣一來盛華的轉型就能水到渠成。

這個思路宋援朝目前並沒有和秦正國他們具體溝通,倒不是他故意瞞著秦正國他們,而是這思路實在是太超前了。

超越時代一步的是天才,如果超越兩步三步的就是瘋子。

宋援朝如果現在告訴大家,這個產業幹不了太久,等十來年後就肯定會走下坡路,無論是秦正國還是李大琪他們估計都不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