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紅幫

校辦工廠,車間。

隨著春節的即將到來,校辦工廠經過連續幾個月忙碌的三班倒後終於能歇了口氣。

昨天,節前最後一批假領子發了出去,接下來的這些日子裏廠子裏臨時恢復了白班生產,中班和晚班全部暫停,讓職工們放松下好好過個新年,直到春節後再重開三班制度。

今天的白班工作已經結束了,車間的大部分職工都已經下班回家,而留下來的是李大琪和剛剛過來不久的宋援朝,還有秦正國、顧傑、應彩霞和廠裏手藝最好的裁剪王師傅和縫紉劉師傅。

王師傅和劉師傅都是明州人,明州人的裁剪縫紉手藝在滬海是赫赫有名的,早在清末時期,“紅幫裁縫”大名鼎鼎是許多人做衣的選擇。

所謂的紅幫裁縫可不是什麽江湖幫派,而是給外國人做衣服的裁縫群體稱呼,這個稱呼來源有些古老,這還得從明朝中後期開始說起,明朝時和中國最早打交道的外國人是荷蘭人、葡萄牙人等等,由於荷蘭人和葡萄牙人中許多人有著紅色的頭發,所以也被稱為“紅毛”。

紅毛這個稱謂從明朝開始一直流傳到清朝,後來也被延伸到對外國人的統稱。這就像是十幾年後中國人統稱外國人都為“老外”差不多,而清朝末年隨著被迫打開國門,沿海城市通商口岸城市的產生,這些外國人開始在中國居住、生活、經商,人嘛自然是需要做衣服的,而當時的條件限制不可能從歐洲帶裁縫過來,所以退而求次只能找中國裁縫幫做衣服。

這樣一來,專門給這些外國人(紅毛)做衣服的裁縫就被稱為紅幫裁縫,在紅幫裁縫裏手藝最好人最多的就是明州裁縫,原因很簡單,明州屬於最早的通商口岸,再加上明州離滬海又近,在滬海謀生的明州人不少,時間久而久之,明州裁縫就成為了中國最有名的裁縫群體。

王師傅的裁剪手藝很好,劉師傅的縫紉技術更是廠裏一絕,這兩位都是廠裏的老人,在廠子裏幹了近二十多年了,不過由於年齡大現在主要已不在一線,平日裏主要工作是協助李大琪管理裁剪和縫紉工作,要知道廠裏的這兩個崗位的職工大多不是他們的徒弟就是徒子徒孫。

今天把他們留下來是宋援朝特意打的招呼,對於宋援朝無論是王師傅還是劉師傅都尤其感激,因為如果沒有宋援朝的話這家廠子恐怕早就垮了,哪裏還有今天的興旺。

李大琪的副廠長任命已經下來了,隨著任命的下達馬廠長主動開始逐漸讓他獨當一面,現在的廠裏李大琪已成了實際的管理者,這也是馬廠長為了逐步把工廠移交給李大琪的深意。

一張寬大的台子上,大大小小裁剪好的布料和樣紙攤開在上面,王師傅指著說道:“我這幾個地方重新修改了下,這回應該沒問題了。老劉,要不你先縫紉出來再看看?”

“行!”劉師傅拿起布料看了幾眼點點頭,隨後招呼著大家把東西拿到縫紉工位,找了架縫紉機就忙活了起來。

眾人在一旁耐心等待著,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後,一條剛剛縫紉好的喇叭褲新鮮出爐。

劉師傅拿著褲子看了看,走到一旁熨燙了下,完後遞給了宋援朝,宋援朝看了一眼後直接轉遞給應彩霞。

“去試試。”

應彩霞這幾天幾乎成了宋援朝他們的模特,前後不知道試了多少回了,接過褲子二話不說就去了後面,暫時沒人的印刷車間那邊李大琪用簾布圍了個區域,這裏作為應彩霞的臨時試衣間。

片刻後,穿著喇叭褲的應彩霞走了出來,眾人的目光在她的下身遊動著,當然不是看她的身材是看她穿著的這條褲子,隨著應彩霞的走動、停步、轉圈一系列的動作,眾人終於露出了笑容。

不得不說王師傅和劉師傅的手藝之好,僅僅幾次修改就做出了和秦正國帶回來的喇叭褲一模一樣的褲子,甚至在做工和裁剪細節上比秦正國的那幾條褲子更勝一籌。

“兩位師傅,真是好手藝!”秦正國佩服萬分地沖著王師傅和劉師傅豎去了大拇指。

反而兩位師傅卻不以為然,笑著說這種褲子其實並不難,低腰短档,膝蓋下面褲管放大,在他們這種老裁縫看來就是正統修身西褲的變種而已,對於他們吃了這行飯大半輩子的人來說簡直小菜一碟。

不過,看著穿著喇叭褲來回走的應彩霞,王師傅不由得皺起了眉頭:“這褲管這麽大弄成這樣能穿出去?”

“能!怎不能?”秦正國在一旁笑呵呵道:“您看看,這褲子穿著精神不?”

“精神倒是精神,可這也太……而且女式的褲鏈一直都是右開的,現在和男人一樣開在前面,會不會有些過了?”王師傅好心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