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抉擇

“三哥,實話和你說,也不怕你笑話,有時候我這心裏還真是憋屈。”

孫耀良狠狠抽了口煙,長嘆道:“我吃虧就吃虧在這個模樣上,像我這樣的誰都不肯讓我當領導呀,哪怕我再努力,幹的比別人再好也不行。當初在單位裏是這樣,現在在學校也是這樣,還記得當時的班委選舉麽?明明我的考分比人家高,學習也不差,能力更不用說,可偏偏就沒人選我……”

說著,孫耀良一臉的委屈,宋援朝心裏嘆了口氣拍拍他的肩膀,像孫耀良這樣的確人生道路比普通人要難走許多,需要比別人付出多幾倍的努力,或許還無法成功。

當然了,這也不是絕對,比如後世號稱外星人的傑克馬,一副尊榮和孫耀良可以說不相上下,但不一樣獲得成功了麽?

可話又說回來,傑克馬的成功同樣不在仕途,而在自身商業領域。現在孫耀良也選擇了這條路,一時間宋援朝也不知道是應該鼓勵他還是安慰他。

“為什麽和我說這些?”

“不知道。”孫耀良搖搖頭說出了一個讓宋援朝意想不到的答案:“我只是覺得和你商量是最好的選擇。”

宋援朝深深看了對方一眼,不得不說孫耀良的潛意識或者說嗅覺是很敏銳的,在許多事上這種敏銳並不算是壞事,相反反而是種天賦。

整個302宿舍一共有七個人,除去孫耀良自己外,分別就是程蒙山、潘向東、宋援朝、張堅、呂軍、陸海榮。

其中程蒙山就不用說了,程蒙山出身貧寒,上大學是他唯一改變未來的選擇。潘向東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為人豪爽,待人真摯熱情。張堅的家庭條件和性格同潘向東差不多,兩人又是老鄉關系很好,不過相比穩重的潘向東,張堅的性子要稍微跳脫一些。

呂軍的父親曾經是軍人,他自己是尋尋常常的一個普通大學生,性格雖然開朗卻只是中資之人,未來的前途恐怕平平。而年齡最小的陸海榮性格內向靦腆,可整個宿舍除了程蒙山外就數他平時最用功,學校裏的圖書館是他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每次見到他都是手裏拿著本書在專心致志地看著的模樣。

相比這些同學,宋援朝雖然在學校顯得很低調,可由於他和林燕的關系再加上開學班委選舉會上的那一幕,卻從來沒有人敢小看宋援朝。

何況,宋援朝為人善良,樂於助人,出手大方,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身上有著一種同齡人所不具有的成熟穩重和自信,這或許就是孫耀良不找別人商量而找宋援朝的主要原因。

“說說你的打算。”

“你不會覺得我是在異想天開吧?”孫耀良沒想到宋援朝是這個反應,有些欣喜地問。

“人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標,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未來不僅僅只有一條路。有句話說的好,條條大路通羅馬,殊途同歸,關鍵看的是結果,你說呢?”

“對對,三哥,你這話說的太有道理了!”孫耀良連連點頭,此時他覺得自己找宋援朝商量這事還真是找對了,整個學校恐怕也就是宋援朝這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但面對宋援朝的詢問,孫耀良又有些不好意思,他告訴宋援朝自己僅僅只是有了初步的考慮,具體的想法還沒定下來。

不過他對宋援朝說,自己在供銷社幹了這麽多年,對於供銷環節很是了解,雖然燕京不是長安,他在燕京也沒這方面的關系和渠道,但他認為萬變不離其宗,做買賣無非就是低買高賣,選中合適的商品,找到上下遊的渠道,從中獲利。

雖然這道理很簡單,卻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要不然關於經濟的書一大堆,為什麽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最終的成果卻是不同的呢?

去年的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評論,雖然這句話的意思看上去似乎和孫耀良要說的沒有什麽關系,可實際上這句話在任何方面都是正確的。

孫耀良本人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再加上他現在在大學學的專業,結合實際運用肯定並普通人強。只是現在的孫耀良還在迷茫中,他雖然選擇了自己未來要走的方向,卻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切入,這才是他今天找宋援朝商量的真正目的。

“我支持你的想法!”

面對孫耀良的考慮,宋援朝首先表示了支持的態度,接著他又鄭重其事道:“不過想法是一點,具體怎麽做才是關鍵,這點你心裏要明白。”

“既然你還沒決定怎麽做,這也不急在一時,這幾天你自己好好琢磨一下,找好切入點,然後我們再討論這個問題。”

孫耀良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他覺得宋援朝這話說的沒錯。

“對了,有一點你必須謹慎,那就是一開始從實際出發,千萬不要好高騖遠,腳踏實地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