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解散

不出宋援朝預料,兩天後張斌和王建軍就不來了,按照他們的說法是找到了工作要去上班,當然這只是一個拙劣的借口罷了。

對此宋援朝也不說什麽,而且和李大琪、顧傑他們也打了招呼,大家就當是什麽都不知道,裝傻就行。

張斌和王建軍的離開還是在原本的小團隊裏造成了影響,大家都不是傻子,張斌和王建軍私下做的事也不是什麽秘密,他們兩人走後第二天就又有幾個人找了借口離開,再加上其他地方也出現了和他們賣的同款的衣架,價格還賣的便宜了二分,這一來大夥自然就明白是怎麽回事了。

這時候,宋援朝又宣布由顧傑來接手這買賣的決定,更讓剩余的人有一種要散夥的擔心。不過顧傑接手後幹的不錯,他向大家表示這買賣一切早舊,而且他還很大方地提高了所有人的份額比例,很快穩定了人心。

顧傑接手後,宋援朝也沒有馬上放手,親自帶了他幾天直到見顧傑那邊沒問題後這才徹底放心。

雖然宋援朝趁這個機會把這買賣讓了出去,但畢竟這是他第一個買賣,而且接手的顧傑和留下來的不少人都是之前跟著宋援朝幹的夥伴,於情於理宋援朝也要搭一把手,送上一程。

一個多月下來,宋援朝盤點收獲賺到了足足12855元,這是一筆在這個年代毫無疑問的巨款。

按照滬海工人家庭平均每月工資40元左右來計算,這筆錢要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將近27年的收入。

也就是說,一個年輕人從進廠工作差不多幹到退休才能賺到這筆錢,而宋援朝卻在短短一個多月就達到了目標,如果說出去的話不知道要讓多少人跌碎眼鏡。

這麽多錢擺著也是一件難事,如果在後世的話這些錢根本不算什麽,可現在最大面值的人民幣只是十元的大團結,12855元,換成大團結就要整整1285張,也就是近13疊厚厚的鈔票。

況且宋援朝手上的這些錢中十元面值的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五元、二元甚至一元和毛票,這些錢放在一起幾乎堆滿整個桌子,塞進麻袋裏也將近半麻袋的體積。

把這些錢這樣藏在家裏實在不安全,存進銀行同樣不安全。

在現在城市人均年收入才幾百元的年代,這樣一筆巨款送到銀行裏存起來完全就是個“驚喜”,弄不好你前腳剛踏進銀行,後腳警察叔叔接到舉報趕來了,直接把你帶去派出所讓你好好交代這錢的來源。

為此,宋援朝絞盡腦汁想了個辦法,那就是把這些錢化整為零,幾天的時間抽空跑了多家銀行,把錢換成不記名的定活兩便存折,這樣的存折不記名還隨時可以在同城各區同行櫃台上直接支取現金,每家銀行每次為了安全起見宋援朝最多也就換200—300元不等。

除此之外,宋援朝還特意找人用錢換了些國庫券。

這時代每個單位企業每年都要求職工必須購買一定金額國庫券以完成上級任務,但由於現在人們的經濟條件大多不好,再加上單位對於國庫券購買的任務又是強制性的政治任務,老百姓手上工資有限,拿了工資從單位買來的國庫券卻又不能當錢花,這樣一來大家手裏國庫券就成了死錢。

所以許多人在單位購買了國庫券後因為極需用錢轉手就把國庫券以面值的九折甚至八五折的比例直接賣掉,以把國庫券換成活錢來用。

這種情況前世的時候宋援朝也是經歷過的,所以他很明白這裏面的需求,對於別人來說站占用資金的國庫券是一件很頭痛的事,可宋援朝卻不這麽認為,所以他找人私下換了不少。

前後折騰了一星期,宋援朝累死累活換到了6000元定活兩便和3000多元的國庫券,手上還剩余將近3000的現金。

不過這時候宋援朝也放下心來,3000元雖然多,但相比之前的一大堆可少了不少,換到的定活兩便和國庫券都是大面額畢竟容易藏,宋援朝找了個鐵盒子,裏面放了樟腦丸以防蛀蟲,把定活兩便和國庫券裝進去封嚴實後藏到了床下地板下面的空格裏,從外面根本就看不出來。

張斌和王建軍拉了幾個人單幹後,因為他們賣的比之前定的價格便宜些,再加上東西用料一模一樣,生意看起來很是不錯。

由於張斌他們的產品對市場造成的沖擊,迫使顧傑這邊也只能降價,把價格降低到何張斌他們一樣才保住銷路。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市場的激烈競爭,從表面看外面的衣架銷售依舊火熱,可實際上單個衣架的利潤反而降低了。

顧傑的商業頭腦或許不如李大琪,可顧傑有一點是其他人比不了的,那就是他的為人實在和執行力。

雖然宋援朝在十多天前就正式把這買賣轉給了顧傑,可顧傑依舊和以前一樣三天兩頭來見宋援朝,告訴宋援朝衣架買賣的情況和張斌他們那邊的動態,並向宋援朝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