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南方

罵了句娘,宋援朝心中煩躁,拿起煙抽了口,誰想一抽之下才發現不知道什麽時候煙已經滅了。

把煙頭隨手丟進煙缸,宋援朝問李大琪廠裏對他的工作安排有什麽說法,李大琪無奈地告訴他廠裏直到現在都沒回復,這些天他爸一直在想辦法呢,無論如何這工作總要先解決,哪怕就算是幹個臨時工也行,總不能一直在家無所事事吧。

“其實我和你說,我還真不想去廠裏上班。”李大琪又抽完了一支,正要摸第三支煙,宋援朝嘆了口氣從口袋裏掏出今天出門時帶的好煙遞過去:“你少抽點,就算忍不住也盡量抽好些,你這煙太差抽多了對身體不好。”

“沒事,我身體好著呢。”李大琪笑著接過煙,瞧了眼頓時眼亮了起來:“這煙不錯,嘿嘿,便宜我了。”

拆開,叼起一支點上,李大琪舒坦地吐出一團煙霧:“這些天我一直在外面轉,現在回來的知青實在是太多了,其他的地方不說,光是我們這片就有好幾十個,這些人找到工作的一個巴掌都能數得出來,有大半還是家裏老人早退讓孩子頂替的。”

“我爸媽年齡也不大,而且我爸那人你也知道,在廠裏搞了一輩子的技術,要是沒工作可要了他老命了。紡織廠那邊全是女工也不適合我,所以我也不想走頂替的路,另外我妹妹打算明年考大學呢,頂替我爸進廠這家裏收入就得少一大截,這條路我爸和我商量的時候直接就被我否了。”

宋援朝點頭表示理解,雖然頂替是一條出路,可同樣也是最無奈的出路。

知青回鄉後,許多家庭為了子女工作的問題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走了頂替進廠的這條路。

雖然這條路可以為子女解決工作問題,但作為家長,許多人還遠沒有到退休的年齡,就像李大琪的父親,現在還不到五十歲,他這種幹技術的人才,這個年齡階段正是人生的黃金期。

另外,頂替家長進廠工作,這工資待遇全部是按新進工人來計算的,這樣一來會吃虧不少。

要知道那些在廠裏幹了一輩子的老人,他們的工資加獎金、補貼什麽普遍相對較高,而子女頂替之後拿到工資是最低級別的,就算加上提前退休的退休工資,兩者合計也比老人工作時到手的少些。

“男子漢大丈夫,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李大琪眼中有光,神色堅毅拍著胸口對宋援朝道:“在遼東八年,老子不一樣熬過來了?難道回來反而就活不下去了?這不可能!”

“我早想過了,大不了就先打打零工,幹些雜活先幹著再說。另外下鄉時有個羊城的知青和我關系很鐵,前幾天來信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那邊的氣氛緩和了許多,做小買賣的人這些日子斷斷續續都冒出了不少,政府那邊也默許這些,雖然辛苦但能掙著錢,問我要是在滬海呆不下去索性就去羊城找他,和他一起幹,反正也餓不死自己。”

宋援朝這時候才明白為什麽前世的時候沒能聯系到李大琪,一來是李大琪的家搬了,二來恐怕就是這個原因。

前世多年後,宋援朝才打聽到李大琪早在1979年的時候就離開滬海去了南方,他之所以去南方恐怕就和這提起在羊城的知青朋友有關。

到了南方後,李大琪很長一段時間都在那邊,之後或許也回過滬海,不過那時候宋援朝的家因為拆遷的原因也搬走了,兩人就此再也沒聯系上。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1978年12月18召開的,現在才過去了短短兩個月。

這次三中全會正式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對此宋援朝自然是很清楚。

可因為種種原因,改革開放首先是從南方開始,之後幾年才逐步推行到了全國各地,所以從李大琪所講的關於羊城的情況應該是準確的。

去羊城的確是一條出路,雖然這條路一開始不好走,也很辛苦,但成功的人不少。

宋援朝知道,李大琪就是這些成功者之一。

在後世的時候,李大琪在南方的確赤手空拳打出了一片天地,雖算不上什麽巨富,但也是地方頗有產業的商人,由此可見李大琪這條路並沒走錯。

“這個我也聽說了,中央在去年年底確定了改革開放的國策,羊城和鵬城是試點,尤其是後者據說還要成立經濟特區,不過關於這件事上面還在討論。”宋援朝有些記不清特區的成立具體時間了,但他確定是明年,也就是1980年。

“對對,這和我老鐵信裏寫的差不多,沒想到你也聽說了?”李大琪很是興奮道,這一激動嘴裏就冒出了大渣子味,畢竟他在遼東呆了整整八年,當地話早就說的極溜。

“怎麽樣援朝,要不我們一起去南邊闖闖,打小你就比我聰明,有你在我也放心,我們兄弟兩個攜手南下羊城,一起打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