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二中

滬海的早晨是在一片煤爐的煙火氣和收夜香的嘈雜聲中開始的。

宋援朝家所在的弄堂,用上煤氣的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限於條件生煤爐的人家還是不少,此外廁所也是如此,依舊有不少人家用著馬桶,所以每天清晨人們起來後要做的最重要兩件事就是生煤爐和倒夜香。

宋援朝倒不需要做這些,他家是23號最好的一套房子,三樓和上面的三層閣都是他家的,還擁有一個獨立的衛生間。

樓下的廚房,宋援朝爺爺當年把房子頂下來的時候就接了煤氣,這煤氣也讓23號樓的所有居民受益匪淺,屬於整個弄堂裏極少數有煤氣的住戶。

七點過後,這時候大人們陸續出門上班,孩子們也上學了,外面的喧鬧聲也漸漸輕了下來。

宋援朝就著昨天從澡堂子回來路上買的兩個包子作為早餐,原本這包子是打算作為昨天晚餐的,不過後來張建國特意送了飯菜過來,也就留到了現在。

就著白開水,幾口吃完了包子,宋援朝洗了把臉,然後換了身衣裳。

這身衣裳不是宋援朝的,在西北那個地方,生活條件艱苦,更不用說新衣服了,宋援朝在西北整整八年,一共也就三套衣服再加一件破舊的軍大衣。這三套衣服一套是冬季的,兩套是春秋季節的,而且這些衣褲全打著補丁疊補丁,已經不合適再穿。

滬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最發達的城市。

滬海人從清末開始就同西方接觸,再加上租界存在的原因,中西方文化在這個地方碰撞,從而滋養出獨特的海派文化。

滬海人一向以精致著稱,哪怕家裏再窮的揭不開鍋,出去的時候也要幹幹凈凈整整齊齊,這在北方叫體面,在滬海叫腔調。

在滬海人眼裏,那種不修邊幅,邋裏邋遢的人就是鄉下人的代名詞,被滬海人集體鄙視。

宋援朝離家的時候才十六歲,這些年長高了許多,他在家以前的舊衣服自然不能穿了,現在宋援朝穿的這身藏青色的中山裝還是宋光增留下的,宋光增是高級知識分子,又是老師,生前時極為注重儀表,所以家裏有好幾套用料考究的中山裝。

宋光增離世的時候,王素芬只取了其中一套陪伴宋光增火化,其余的都整整齊齊放在箱底。

昨天整理的時候,宋援朝找出了這些衣服,雖然自己現在要比宋光增高上少許,但由於宋援朝人瘦,穿著父親的衣服倒也算合身,今天要出去辦事自然要穿的正式體面些,所以宋援朝提前就把衣服熨燙好掛在衣櫥裏,現在穿了起來。

鞋子也是如此,一雙父親留下來的黑皮鞋,宋援朝在櫃子裏找了盒已凝結的鞋油,放在火上烤軟後拿刷子重新刷過,看上去煥然一新。

穿上中山裝,黑皮鞋,站在衣櫥鏡前,宋援朝已不再是昨天剛回來時的那副狼狽樣了,他滿意地點點頭,取出早就準備好的資料關門下樓,朝著附近不遠的派出所而去。

十多分鐘後,宋援朝來到派出所,問了人後找到了王警官。

這個時代的警察遠比後世親民和隨和,沒有那麽多規矩,何況王警官和張建國認識,昨天張建國又來打過招呼,親熱地招待了宋援朝。

對於宋援朝帶來的資料王警官仔細審核了一遍,就直接告訴宋援朝戶口的事沒有問題。

關於知青返鄉國家已有了專門政策,這項工作是目前派出所最重要的工作,只要一切資料程序符合,戶口問題很快就能解決。

對此,王警官悄悄告訴宋援朝,慢則一月,快則半月,讓他回去等通知就行,等戶口下來直接來派出所取就可以了。

宋援朝對王警官千恩萬謝,原本來的時候他帶了幾包煙,可到頭來王警官直接拒絕了宋援朝偷偷塞過來的煙,語重心長地告訴宋援朝,他們這些年輕人能回來不容易,雖然人回來了,可現在都沒工作生活困難,作為人民警察為他們做這些事是自己的本職都是應該的。

離開了派出所,見時間還早,宋援朝直接就坐公交去了父親之前所在的二中。

宋光增之前任教的二中離住地方的不算太遠,公交車半小時的路程就到了,這是一所擁有初中、高中的區重點中學,同時也是宋援朝的母校,只可惜當年宋援朝並未能讀到畢業,再加上當年也沒有了考大學的可能,這才去了西北。

站在學校門口,宋援朝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相比他讀書的時候,學校的面貌並沒有怎麽改變,從教學樓依稀傳來的老師授課聲和學生的朗讀聲,比起當年離開時更有學校原本的氣息。

現在正是上課時間,學校的大鐵門緊閉著,大鐵門的左邊有一扇小門,小門裏面就是門衛室,門衛劉大爺正坐在裏面看著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