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和議

數日後乃是戶部侍郎寧慈與禦營副使張辛二人攜旨渡江趕到廬江封賜有功將臣。

徐懷之前孤身馳援京畿,於牛首山召集義勇,迫使虜兵無法再對建鄴城進行封鎖,紹隆帝當時不想交出諸路勤王兵馬的統制權,想拿安定郡公的爵位敷衍應付。

徐懷當時在牛首山將一應封賞都退還京中,表示無功不受祿。

徐懷事後辯稱之所以怠慢皇恩浩蕩,實際是懈怠虜兵之策,也因此才會有後續的秦淮河口大捷。

紹隆帝當然“心平氣和”的接受這個解釋,但冊封之事就拖了下來,也沒有誰再提及。

這次寧慈、張辛攜旨渡江再提徐懷賞封之事,還是冊封郡公爵,最大的區別將封爵從之前的“安定郡公”改為“平涼郡公”。

平涼同樣也是涇州的古郡名,相比“安定郡公”而言,“平涼郡公”多少蘊含平靖胡虜的寓意。

徐懷這次沒有再拒絕封賜,但受封平涼郡公之後,他就借口前線軍情緊迫,帶著劉師望、張雄山等將前往舒城督戰,留徐武江、韓圭以及朱桐等人在廬江與寧慈、張辛以及魏楚鈞等人商議“不戰屈敵”之事。

雖說葛伯奕提出以“不戰”的名義行求和事,但他並沒有留在京中推動諸事,似乎一切都是他靈機一動,無意間想到這茬;魏楚鈞以及汪伯潛等潛邸系將臣,也沒有誰主動站起來提及這事。

不過,整件事就像長了翅膀一般,飛快在廬江諸路勤王兵將吏之間傳開。

倘若赤扈人不附帶苛刻條件就從淮南撤軍,徐懷確實無法妄加阻撓。

第一是目前客觀的說,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確實沒有與總規模超過十五萬的虜兵主力在巢湖以西的龍舒水、李陵山一帶進行決戰的條件;西翼京襄援軍、宿衛禁軍再加諸路勤王兵馬總計才十二萬,其中諸路勤王兵占到三分之二,怎麽打?

第二是戰事拖延下去,除了壽春等城被圍守軍會變得更為艱難外,除了消耗巨量的糧秣物資以及難民問題會日趨嚴重外,最終所能取得較為樂觀的戰果,也只是將虜兵打退到淮河以北去,難以傷其根本。

第三就是諸路勤王兵如今依舊是西翼大軍的主力,不僅都虞侯、都指揮使以上的高級將臣,中下層武卒以及普通兵卒的求戰意志也談不上有多強。

要不是如此,徐懷也不會用連營以及淺攻進築這種消耗巨量物資的笨拙策略,一點點的往敵軍鋒線逼近的;要不是西翼占到三分之二兵力的勤王兵馬不堪戰,徐懷也不會說此時完全不具備會戰條件了。

特別是有求和可能的消息傳開來,勤王兵的鬥志更是垮得厲害。

徐懷雖然能下令將諸路勤王兵都虞侯、都指揮使以上的高級將吏都留在廬江,協助魏楚鈞負責軍需物資的解運、發放,但並不能完全斷絕他們與填入龍舒水沿岸營壘、廣大勤王兵將卒的聯系。

說實話,徐懷還有些擔心這事惹得軍心動搖,赤扈人會不會趁機發起進攻。

徐懷不阻撓求和,也可以假裝不知潛邸系與赤扈人暗中媾和之事,但不是沒有其他意見。

既然葛伯奕等人都承認大越逾二十萬兵馬屯於龍舒水-巢湖-浮槎山-張八嶺一帶,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基礎,徐懷就順勢提出在虜兵撤出之前,要進一步加強龍舒水等地防線及營伍建設,正式奏請朝廷同意恢復曾經代表王氏一族榮耀、也是他之前封爵來源的靖勝軍編制。

新的靖勝軍將以在駐紮於舒城、廬江等地京襄援師及宿衛禁軍為基礎,從諸路勤王兵以及牛首山義軍之中招募敢戰血勇將卒,共編四鎮五萬精銳,以範宗奇、烏敕海、余珙、程縉以及周述、余整、蔣昂、傅梁等將為正副統制。

除此之外,徐懷還奏請將荊州水軍從荊州兵馬都監司脫離出來,直接編到京襄制司轄下,實際上是將荊州水軍從地方守兵升格為制司戰兵。

在建鄴水師潰滅後,荊州水師將是長江沿岸唯一一支成編制的水師戰兵;徐懷初期計劃荊州水師編水軍將卒八千人、槳手、船夫若幹,以王章、淩堅為正副統制。

建鄴水師殘部是徹底被打散後,為荊州水軍接納。朝廷即便堅持要將這部分將卒抽離出來,也無法獨立成軍。

畢竟建鄴水師就剩不了幾艘戰船,短時間內也沒有大規模打造戰船募卒操練的能力。

而荊州水軍升不升格,朝廷的意見已經不再是決定性的了。

至於宿衛禁軍都編入新的靖勝軍,這也遠不單純是劉師望、余珙、程縉、周述等將領投向京襄的問題,實是建鄴北城嘩鬧,宿衛禁軍廣大將卒與朝廷已經失去彼此信任的基礎。

紹隆帝這時候真要將宿衛禁軍調回建鄴,就算廣大將卒不鬧事,不擔心事後遭到清算,紹隆帝就能睡得安穩了?